珐琅彩瓷器和粉彩瓷器的区别(一看就懂)

    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品。后来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珐琅彩瓷器烧制成功于康熙年间。

    清代康熙晚期,制瓷工匠在珐琅彩和康熙五彩基础上创烧了粉彩这一新品种,它萌芽于清代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时期,到了乾隆年间更是得到了极盛的发展,故《陶雅》称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鲜娇夺目,工致殊常”。

    珐琅彩、粉彩同为中国传统陶瓷釉上彩绘工艺与西方画珐琅工艺的融合,但在君主的参与程度、生产地点的技术基础、接受西方画珐琅技术的途径等方面有所不同,所以在颜料烧炼、彩绘风格、烧成技术等方面出现明显的中、西主导性差异。珐琅彩技术多为西方画珐琅工艺技术的直接引进,而粉彩是景德镇本地彩绘工艺根据自身需求对西方画珐琅有利技术的吸收利用。

    本文主要就两者的产生、发展,以及原料、制作地点、制作程序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珐琅彩瓷器和粉彩瓷器的区别。

    一、珐琅彩与粉彩的产生及传入时间的区别

    珐琅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以硼砂等为助溶剂,以铜、铁、钴、钛等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冷凝、细磨等繁复工艺而得到珐琅粉。

    将珐琅粉调和后,涂施在金、银、铜等金属器上,经焙烧,便成为金属胎珐琅。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

珐琅彩瓷器和粉彩瓷器的区别(图1)

    画珐琅最早出现在15世纪中叶欧洲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里摩居以内添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在银器和玻璃等材质上加以装饰的画珐琅。

    随着中西方貿易交往,从广州等港口传入国内,当时称为西洋珐琅或洋珐琅。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

    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其式样、图案具有了中国风格。康熙、雍正两朝珐琅彩都在宫内烧制,秘不外传。

    康熙晚期,景德镇御厂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玻璃白),并借鉴珐琅彩多色阶的配置技法,在传统五彩的基础上创烧得了一种釉上彩新品种。这种技艺在开始制作时称洋彩,也就是现在我们更为熟悉的名称粉彩瓷。

珐琅彩瓷器和粉彩瓷器的区别(图2)

    虽然珐琅彩与粉彩彼此存在差别,但从历史的角度看,两者的产生、发展以及传入途径基本一致,同根同源。

    二、珐琅彩与粉彩的釉料的区别

    1、珐琅彩与粉彩的原料异同点

    应该说,珐琅彩与粉彩都是在玻璃粉末中加入不同的呈色金属氧化物。玻璃粉末为基本釉,呈色金属氧化物混合在基本釉中,使其产生不同发色效果。制作各色珐琅釉的原理与制作玻璃时加入不同金属氧化物制作出不同色玻璃的原理大同小异。

    这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虽然珐琅彩和粉彩原料在物理、化学原理上比较接近,但是两者釉料在研制和加工环节以及最终的成品方面却存在极大区别。

    2、硼元素在珐琅彩釉中的作用

    从现存的实验资料中可以发现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化学成分硼,而珐琅彩中含硼。这是由于制作珐琅彩料的主要原材料石英(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的熔点极高,为了烧制方便,需要添加长石来降低石英的熔点。长石中又含有钠、钾等元素,它们会增大基本釉的膨胀系数,降低釉与瓷胎之间的附着力,导致珐琅彩釉从胎体上脱落。为控制钠、钾的副作用,制釉者往往采取加入硼砂的手段来调节、缓和膨胀系数。

珐琅彩瓷器和粉彩瓷器的区别(图3)

    三、珐琅彩瓷器与粉彩瓷器的区别

    可以说,从前述数方面看,珐琅彩与粉彩之间的区别在理化特性上并不明显。从传世珐琅彩瓷、粉彩瓷看,它们的主要区别应该在于制作地点、制作程序、用途、以及绘画风格上。

    1、制作地点的区别

    珐琅彩瓷的主要制作地为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于是珐琅作所制,因此属于无可挑剔的正统珐琅彩瓷。另外,在景德镇历史上也曾经参与制作了部分珐琅彩瓷,与前者相比,后者部分制品对是否归属珐琅彩瓷范畴还存在争议,这里暂不赘述。

    粉彩瓷一直由景德镇御厂所制,这一点不存在任何争议。

    2、制作程序的区别

    珐琅彩瓷是清代所有彩瓷中制作最严谨的瓷器制品。它的造型设计、制作木样实体模具、图案绘画内容、绘制人员、落款、题词内容(包括临摹原本、字体)、题词书写人员、成器,几乎无不经过皇帝亲自筛选,严格把关,才可成器。

    粉彩瓷则宽松许多,它是由内府造型设计,表面纹饰、图案绘画以及成器都可以由督陶官在原有制瓷经验中适当裁度。

    可以说,如果粉彩瓷是高端精品的话,那么珐琅彩瓷就是帝王专属的私人订制。所以珐琅彩瓷与粉彩瓷的制作严谨程度无法相提并论。

    3、用途的区别

    珐琅彩瓷的制作量不大(据不完全统计,清宫在册的康雍乾三代珐琅彩瓷器总件数约在400件左右),属于官窑中的顶级品。早期珐琅彩瓷主要用于帝王赏玩,其他情况下(如下赐重臣以及外交互赠时)一般都有记录存档,可以说流传有序。而粉彩瓷主要用于宫廷日常陈设等。

    4、画风的区别

    从直观着眼,画风应是珐琅彩瓷与粉彩瓷的最大区别。

    珐琅彩瓷由于一直是帝王参与制作,因此器物的图案虽然豪华,但取材严谨、制作一丝不苟,富有浓郁的宫廷气息,也是清代彩瓷制作的最高艺术体现。

    其次,珐琅彩绘制受到本身舶来品基因的影响,以及珐琅彩彩釉本身更接近油画颜料的特征等限制,再加上当时西洋画师在宫廷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帝王的个人偏好,使得珐琅彩瓷器的画风显出独特的中西合璧的风格和韵味。

    粉彩瓷的画风一方面承继了五彩瓷民俗化的风格,同时加入并完善了釉上彩绘从民俗画像工笔中国画及文人画方向的发展,具有很明显的中国传统艺术意境和韵味。

珐琅彩瓷器和粉彩瓷器的区别(图4)

    5、粉彩瓷器中的粉白打底

    粉彩制作是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腐蚀作用使颜色产生粉化效果。这种用粉白打底的工艺手段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粉彩瓷的主要特征。但在珐琅彩瓷中也偶尔可以见到类似效果,一般是在绘画中遇到需要渲染效果的时候才使用。

    综上所述,珐琅彩瓷与粉彩瓷在来源、釉药原料、制作等方面看,既具有同根同源的特性,又具有理化特质上的差别。在制作目的、制作程序、制作地点等方面两者截然不同。在制作工艺上两者既有相近之处,又有差异较大的绘画工艺要求。在视觉感官上,两者画风一个融汇中西,一个贯通雅俗,粗看没有具体差别,细品却意蕴大不相同。

以上是“珐琅彩瓷器和粉彩瓷器的区别(一看就懂)”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柴窑(瓷器界的千古之谜)

柴窑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相传,柴窑的“柴”字源自后周世宗柴荣。以皇帝的姓冠之,意义不言而喻。

骨质瓷百科

骨质瓷是于1794年由英国人发明的。骨质瓷简称骨瓷 ,学名骨灰瓷,是以动物的骨炭、粘土、长石和石英为基本原料,经过高温素烧和低温釉烧两次烧制而成的一种瓷器。

瓷器是什么(附瓷器的起源)

瓷器以高岭土长石、石英等为原料,经成型和干燥,以1200C以上的温度而烧成的器皿。外表施有彩绘或玻璃质釉的器皿。

珐琅彩瓷器和粉彩瓷器的区别(一看就懂)

珐琅彩、粉彩同为中国传统陶瓷釉上彩绘工艺与西方画珐琅工艺的融合,本文主要就两者的产生、发展,以及原料、制作地点、制作程序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珐琅彩瓷器和粉彩瓷器的区别。

冰裂纹瓷器(天工偶成冰裂纹)

冰裂纹瓷器起源于一种古老的制瓷工艺,属于龙泉青瓷哥窑的顶级品种。作为中华民族经典的传统纹样之一,它与其他传统纹样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天工偶成的自然之美。

薄胎瓷(薄胎瓷有收藏价值吗)

薄胎瓷,俗称蛋壳瓷,是景徳镇脍炙人口,誉满中外的传统产品之一,是一种精工制作的特种手工艺品。外国人说薄胎瓷是“天上才有的珍品”。

浅绛彩瓷器(特点、名家、收藏)

浅绛彩瓷器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其融入文人画的雅致与清新,使陶瓷文化有了更大地进步,民国时期的浅绛彩瓷器促进了陶瓷的发展和进步。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