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传说故事(风火仙师)

  景德镇古窑瓷厂内有座庙,叫“风火仙师”庙。庙里供奉的是一位烧窑瓷工的塑象。庙内常年烟火缭绕,供品满案,祭祀的人络绎不绝。一个烧窑瓷工的塑象,为何被镇上的人立庙供奉,祭祀朝拜呢?这在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原来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被奉为“风火仙师”的窑里佬,名叫童宾,又名广利,本镇里村童街人,生前是技术高超的烧窑瓷工,他家世代以制瓷为业。

景德镇陶瓷传说故事(风火仙师)(图1)

  童宾自幼聪明好学,从十二、三岁起,就能独自烧窑看火。父亲去世早,童宾过早地支撑起门户,继承父业烧窑。由于他技术熟练,为人正直,肯帮助人,即使自己勒紧裤带,也要尽力帮助穷苦的瓷工们。故他深得镇里做瓷器人的爱戴。

  明朝万历年间,皇帝派太监潘相到景德镇来征税。他一到镇上,就四处搜括民脂民膏,巧取豪夺民间的古瓷珍品,强逼陶工们为他制作大批稀奇古怪精巧的瓷器,想发一笔横财回京。陶工们日夜不停地赶制。

  由于这些造型奇特的瓷坯,一反传统的制作方法,烧窑的火候极难掌握,每次开窑出来的瓷器,不是扁的,就是开裂的,要不就是烧老了或者没烧熟,始终烧不成一件正品瓷。专横的潘相眼看一窑窑的瓷器烧不成器,自己发财梦实现不了,气得暴跳如雷,手拿皮鞭,在窑场亲自监工。

  在这残暴凶狠的淫威下,瓷工们拖着疲沓不堪的身子,支撑在炕人的窑门口,有的实在支持不了,就倒在地下,再也爬不起来了。潘相乃不管窑工们的死活,工期限制得更紧。童宾眼看到同伴一个一个的倒下,心里十分气愤和难过,决心以身祭窑,来拯救大家。他对潘相说:“我用生命担保把瓷器烧好,你必须立即改善对窑工的待遇,不准虐待大家,每人每个月还要发给半斤猪肉。”潘相听童宾说能把瓷器烧成,便答应了他提出的要求。

  随后,童宾便跳进了烧得通红的窑里,在场的窑工们看到这悲壮的情景,都流下了悲愤的热泪。数日后开窑,瓷器果然都烧成了,件件洁白如玉,个个端端正正。为了纪念这位献身的烧窑师傅,陶工们把他的骨灰安葬在镇里的凤凰山上,为他建了一个庙,塑了雕像,奉为“风火仙师”。

以上是“景德镇陶瓷传说故事(风火仙师)”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发展历史

民间剪纸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间工艺。它在民间艺术中保持着经久不衰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民间基础,是中国普及的传统装饰艺术之一。

明代永宣青花瓷器与西域文化

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名著一时,它不仅为明代宫廷所喜爱,更是受到了外国王室的推崇和西方上层社会的追捧。

景德镇瓷板画的艺术魅力

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品种当中,当属瓷板画尤为突出,它始于明清时期,民间曾把它镶嵌在屏风、柜门、床架等处用于装饰。

浅析陶瓷设计中的纹饰运用

学习陶瓷制品中纹饰的运用,不仅可以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同时还可以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增加美感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

瓷器上的乾隆御题诗

乾隆帝不仅酷爱书画艺术,对各类工艺美术亦非常嗜好,特别是对瓷器艺术更为偏爱。在乾隆帝浩若烟海的诗篇中有一批专门题咏瓷器的,约为199首。

怎么辨别砭石真假及购买注意事项

怎么辨别砭石真假,当心伪砭石穿马甲,三招教您识破真假砭石,购买砭石的时候,要认准品牌,选一些口碑相对较好,证书比较齐全的,在养生保健方面做得比较专业的公司,比较具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本文研究了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保护现状,分析了数字技术的特点以及数字技术如何保护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参考。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