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板画的艺术魅力

  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品种当中,当属瓷板画尤为突出,它始于明清时期,民间曾把它镶嵌在屏风、柜门、床架等处用于装饰,清朝中期一些民间艺人,他们运用中国画中浅降彩的绘画方法进行临摹和创作,开创了瓷板画的先河。

景德镇手绘江南秀色山水瓷板画

  清末民初,瓷板画几乎成了达官贵人家中必备之物,艺人们此时纷纷设立画室,从谋生及商业角度出发,瓷松画四幅成套,有些按客商要求做成四块或八块,由不同内容的画面配成一套,瓷板画中青花、五彩、釉里红等不同品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众多作品中,其中以“珠山八友”作品受欢迎。由于烧瓷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此时已能烧制出大面积的瓷板,效果如同纸绢画一样,陶瓷艺人的创作可谓如鱼得水。

  清末民初的浅降彩能表现出艺人的高度文化修养,由画面设计。勾画到渲染皆由一人完成,题材多样化成为当时的陶瓷创作主流。这个时期,以汪晓棠及潘宇为代表,可谓当初瓷板画一代宗师,百年来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和保护。在汪晓棠的作品中,仕女造型优美、姿态轻盈、衣褶如行云流水、纹饰描绘精细、设色鲜艳明快。而潘宇的作品则用笔秀丽、色彩雅淡、构图均衡,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珠山八友”中的王大凡亦向汪晓棠拜师学艺。而汪野亭和刘雨岑则均出自潘氏门下,王大凡的瓷板画多反映的是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作品,立意新颖、构图严谨、设色华丽是王大凡的主要艺术风格,其代表作有《粉彩十二生肖人物》,而汪野亭从青年、中年的工笔山水到晚年的写意墨彩山水,表现了汪氏炉火纯青的绘画功底,刘雨岑是“珠山八友”中年轻的一位,年少聪慧,创作了很多精彩的粉彩花鸟作品,尤精于画公鸡以及后来的水点桃花,里面不凡显示出任佰年的水彩式的绘画风格,深深影响了后人。田鹤仙的擅长“梅花”题材,而其山水画却另有一番风味,画面诗意配合,相得益彰,能体现书画入瓷的特点。徐仲南多才多艺,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及,他晚年画竹居多,尤其是小米竹苍劲秀丽,飘逸而不浮,格调高雅,造诣高深,晚年另称“竹里老人”。邓碧珊以画鱼藻闻名于陶瓷界,他的鱼藻画栩栩如生,真实动人,瓷板画《粉彩鱼虾图》是他的代表作。

  民国时期瓷板画大行其道,他们之中有些人的绘瓷技艺并不在“珠山八友”之下,很受当时商人欢迎,他们的作品以粉彩瓷板为主,画面多种多样,山水、花鸟、人物、虫草无所不精。当时瓷板尺寸有大有小,大到三尺多的中堂,小到用茶盘底剪下的薄片,四张薄片配成一套装上精美木框,十分流行。“青花大王”王步在抗日期间绘制了一系列风格独特的粉彩佛像瓷板画,很值得研究。

景德镇青花瓷板画手绘泼墨年年有余

  建国后景德镇陶瓷制作产生了很大变化,从个体逐渐转为集体,有名气的艺人都集中在陶瓷美术合作社,从而使技艺上的交流更为畅通,创作了不少带有时代气息的作品。随着陶瓷研究所、艺术瓷厂相继成立,更给艺人们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呈现了瓷板画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近百年来,景德镇各时期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陶瓷艺术家,他们的高超制瓷工艺,代代相传,佳作精品洋洋大观,享誉中外,弘扬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陶瓷文化,仅以瓷板画一例就不难看出其本士文化的浓厚文化底蕴。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瓷板画可谓百花齐放,大型瓷板画的佳作不断涌现,山水画的气势磅礴,人物画的形神兼备,花鸟画的多姿多彩,瓷板的创作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它是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以上是“景德镇瓷板画的艺术魅力”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景德镇陶瓷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

德镇因“瓷都”著称世界,其丰富的陶瓷文化已然是这座城市的旅游形象和金字招牌,如何结合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文化旅游资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文化在陶瓷设计中的传承

陶瓷把中华华夏文明长卷的点滴融入进去,生动的展现给我们。本文就陶瓷为切入点来展现中国文化在陶瓷上的传承和发展。

宋代官窑瓷器(皇帝独宠惊世之作)

官瓷在我国陶瓷史上是一个专属名词,特指宋代官窑的产品。南宋文人叶寘在其《坦斋笔衡》中言“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景德镇陶瓷品牌形象的国际化设计

对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的经济背景和品牌形象设计现状进行调研,在分析品牌国际化的可行性基础上提出景德镇陶瓷品牌国际化战略和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即将失传的瓷器技艺:锔瓷

瓷器在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地位众所周知,然而对百姓来说,瓷器毕竟是家中稀有的珍贵物件,出于勤俭节约,一般百姓要是不当心砸碎了家中的瓷器,便会去找锔活匠人修复。 “锔

非遗视角下南昌瓷板画的活态传承

文章基于南昌瓷板画的现状,从创新性传承、产业性传承和学习性传承三个角度出发,以期在危机中探求南昌瓷板画的活态传承新路径。

传统陶瓷装饰及其发展

陶瓷装饰要在对传统手法继承发扬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装饰形式的变革和综合运用,不断适应更高更新的要求,使陶瓷装饰历久而弥新。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