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杨守敬行书东坡诗轴

  四川眉山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藏品丰富,其中有一件书法为清杨守敬行书东坡诗立轴。

  杨守敬(1839~1915年),字鹏云,号惺吾,晚年别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清末民初杰出的书法家、金石学家、历史地理学家、目录版本学家、藏书家。他的书法、书论驰名中外,撰有《楷法溯源》《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多部书论专著。他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至光绪十年任驻日钦使随员期间,以精湛的汉字书法震惊东瀛,折服了许多日本书道名家,在当时的日本书坛刮起了一股“崇杨风”,被誉为“日本现代书道之父”。其影响至今犹存。


清杨守敬行书东坡诗轴

  杨守敬行书东坡诗立轴为国家三级文物。纸本,纵146厘米,横40厘米。作于民国2年(1913年),时年作者75岁。行书内容为苏轼《赠刘景文》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是橙黄橘绿时。

  此诗是苏轼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在杭州任知州时所作,并赠给好友刘季孙(字景文)。刘季孙是北宋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博学能诗,曾任两浙兵马都监。他是苏轼的挚友,二人交往甚密。苏轼曾上奏《乞擢用刘季孙状》举荐他。

  《赠刘景文》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冬的萧瑟景象,后两句描写初冬橙黄橘绿的美好景色,揭示赠诗的目的。当苏轼作此诗时,刘季孙58岁,已临暮年。刘季孙一生失意,不免有些意志消沉。苏轼赠刘景文诗,用来勉励好友,希望他乐观旷达、有所作为。全诗表面上是在描写初冬的景色,实则托物言志。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论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该书法立轴题款“东坡句,杨守敬”。共钤有3枚印鉴,款识下钤有一枚白文印“杨守敬印”和一枚朱文印“时年七十有五”,启首钤有一枚朱文印“三叶遘武七秩离兵”。

  杨守敬以苏轼《赠刘景文》诗为书法题材,不仅是因为此诗脍炙人口而且缘于他对 “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的无比景仰之情。杨守敬晚年这件书法作品豪迈遒劲,浑厚古朴,可见其书法技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无愧清末民初杰出书家。
以上是“清杨守敬行书东坡诗轴”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釉上彩在陶瓷装饰盘仕女图中的应用

随着陶瓷技艺的不断更新创作仕女图的技法也在不断变化,其中釉上彩陶瓷装饰盘作为仕女图中重要装饰技艺中的一种,它在创作中的应用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现代青花花鸟艺术与国画花鸟的异同

刘泉洲 国画花鸟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它往往通过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类题材的绘画中表现出十

粉彩瓷画的工艺特色

粉彩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

康熙龙纹瓷器分析

在所有龙纹纹饰的瓷器中,行龙纹饰为简单、普遍的装饰题材,常出现于盘、碗等器物的器壁,以一条或多条行龙首尾相连绘于器物表面。

陶瓷产品设计与家居生活

用陶瓷艺术品来装饰家居生活,表现出回归自然、重文化、重情感、多元性与个性化的倾向,已成为室内文化的新概念。

现代青花瓷与颜色釉综合装饰及特征

现代青花瓷艺术作品,与传统青花瓷瓷画相比,创作形式、表现手法、材质利用,都有了不少创新变化。创新的起点是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再创造。

传统版画与康熙五彩表现手法的对比研究

本文围绕版画对康熙五彩表现技法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通过二者在图式风格和表现技法上的对比研究,分析总结两种艺术形式在传承吸收基础上的影响途径。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