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上的纹饰是如何弄上去的?

  纹饰是指陶瓷表面的纹样,它可以是用划、刻、贴、印、绘画等方法来完成。纹饰有简有繁,随陶瓷工艺进步以及人们的信仰、喜好、时尚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变迁。纹饰的原始功能是美化陶瓷器和表达人们的信仰及情趣。但从鉴定的角度看,它们往往起着协助断代的参考作用。因此熟识某个朝代陶瓷纹饰的特微, 或者某种纹饰的起源、发展及消失的年代是古陶瓷爱好者应具备的知识。它们与对陶瓷胎、釉、器形等的认知一起成为古陶瓷断代的重要依据。

瓷器上的纹饰是如何弄上去的?

  划、刻、贴、印纹样均是陶瓷工艺技术。它们的出现在历史上有迟有早,但往往不能作为断代的绝对依据,必须对具体的瓷器进行具体的分析。有时一件器物会同时出现划、刻、贴、印两种以上的装饰技法。

  划花是操用尖硬的竹、木、铁杆等工具在半干的器坯上划出所需的花纹,然后上釉入窑焙烧。划花线条纤细流畅,在釉面下有一种飘逸的美。北宋定窑白釉瓷和景德镇窑影青瓷的划花装饰是这方面的代表。

  刻花与划花不同,它是工匠们操用铁刀等工具在半干坯体上刻出较深的花纹。相比于划花,它的线条有宽、窄、深、浅的不同。配合深浅不同釉色的变化,纹样在釉下颜色变幻有很强的立体感,北宋耀州窑陶瓷的刻花器是典型的器物。

  印花是使用已刻好花纹的陶模,在未干的坯件上印出花纹。另一种印花方法是直接在模具上模制出有花纹的坯件,然后上釉入窑焙烧。显然,印花比起划花及刻花工艺生产效率要远远高得多。印花工艺出现较晚,约在北宋中、后期才成熟并广泛应用。宋定窑印花器及南宋景德镇印花器均是典型的精美器件。我们注意到一些器件上同时使用了印、刻两种工艺,通常是在印花坯件上进一步修饰、加刻,使之美化。耀州瓷常见这一类器物。印花刻花常混淆,鉴别方法是刻花通常较深、线条变化幅度大,特别是刻花纹样可以刻出垂直器面九十度的深刻面。而印花是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因为印花是模印,要有"拔模斜度"。不然在脱模的时候,坯件上该处花纹被模具拖出。破坏了纹样的完整性。

  贴花是向素坯体上贴加装饰小坯件。通常是将模印或者捏塑出的花件、人物、动物、铺首等用泥桨粘贴在原坯件上,然后上釉入窑焙烧。因此它们是堆砌成的具有立体纹饰的器件。贴花工艺从汉代开始流行,一直延续到现代。在古陶瓷器物中,当以六朝及隋唐的贴花器件为典型。

以上是“瓷器上的纹饰是如何弄上去的?”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瓷器与家具搭配

瓷器和家具分别是我国艺术史上重要的成就,分析瓷器和家具的搭配关系有利于改善和美化空间环境,使两者更加融合。

景德镇陶瓷设计的现状及发展之路

景德镇陶瓷设计现状及发展为主线,在這一进程中梳理景德镇陶瓷设计的历史性发展,并分析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景德镇陶瓷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思考。

中国瓷器起源与文明

作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陶瓷粗浅的研究得出釉陶是中国早的瓷器,出现在夏朝,南方地区烧制。

瓷器鉴定与欣赏的探讨

本文站在历史背景、烧制工艺、艺术水平等多个角度详细阐述瓷器鉴定与欣赏,对瓷器的一般鉴定方法进行分析,简要概括不同瓷器自身鲜明特征,进一步传播中华文明。

安徽淮南寿州窑瓷器的传承与发展

寿州窑是目前安徽省发现的古代瓷窑遗址中早的一个窑口。它是我国唐代著名瓷窑之一,该窑遗址位于现安徽淮南市大通区的上窑镇。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