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赏鉴

  景德镇生产元青花的历史悠久,而真正开始系统认识和研究这类珍贵文物的历史不过只有几十年,主要原因是元青花瓷器从生产伊始就作为贸易商品远销海外,在国内留存的数量有限。湘潭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牡丹纹瓷罐,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未能让世人熟知,本文介绍了此件元青花的形制用途和纹饰特点,以及文物背后的故事,以期对元青花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青花,一种以氧化钴为着色剂在陶瓷胚体上绘制图案的纹饰,烧成后呈蓝色。青花瓷滥觞于唐朝,但产量极少且没有形成规模;而宋朝上至君主下至百姓,审美趣味偏向于隽永内敛,追求器物的釉色美和肌理感,因此青花纹饰未能传承延续;到了元朝,北方蒙古游牧民族崇尚白色,性格豪迈大气,由于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性的关系喜欢大件器形,更接受伊斯兰风格的影响,喜用蓝色来装饰器皿和建筑,图案风格追求层次丰富、浓郁繁密,于是这种在白瓷上绘制繁密蓝色纹饰的青花瓷应运而生,从而宣告了彩瓷时代的来临。而元代景德镇的工匠发明了二元法并制作出了成熟的青花瓷,也一举奠定了景德镇作为中国瓷都,元明清官窑的历史地位。据统计,元青花瓷器在国内各收藏机构数量不足200件,在湖南省仅有7件,其中5件为完整器。随着湘潭市博物馆新馆2015年12月正式开放,三楼“馆藏赏珍馆”中展出的镇馆之宝——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立刻吸引了众多收藏家、市民以及国内研究元青花的专家学者的目光。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

  一、形制用途

  这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高28、口径20、腹径33、底径18.3厘米,其造型为元代罐类中的饱满型,即腹径长于高度,罐直口、短颈、鼓腹、砂底、浅圈足、胎体厚重,腹部内外所见接胎痕明显,内腹壁斑驳粗犷,可见一道道极不规则的慢轮修坯痕,时代工艺特征鲜明,是元代青花罐类瓷器中的典型器。

  元朝是由少数民族执政的朝代,这个时期所生产的饮食器皿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审美风格和饮食习俗,其元青花食器多见大、中小盘,罐和碗。而因北方游牧民族素有豪饮之风,元朝各地各窑均生产各类酒具,如盛酒器:梅瓶、玉壶舂瓶、胆瓶、各式罐、尊、琮式瓶等;斟酒器:温壶、提梁壶、倒流壶、执壶等;饮酒器:各式碗、高足杯、盏、台盏等。馆藏这件元青花大罐当为盛酒器皿,先将酿好的酒盛于罐中储存,使用时以勺或抖挹取,再置入高足杯或碗中饮用。

  元人善饮是因为有浓厚的酒文化底蕴,而中国酒文化有着极其漫长的历史,涵盖了各朝各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阶级矛盾、民族关系诸方面,内容涉及农业耕作和工业生产甚至人文精神。从酒诞生伊始,酒具也随之变化,像史前时期先人发明了谷物发酵后未经过滤的酒醪,出现“酿酒文化”,因酒醪呈糊状只能食用,一般使用碗、钵等大口器皿;商朝“酒色文化”、周朝“酒仪文化”、秦汉“酒政文化”均用青铜器皿承载;三国魏晋时期开始流行坐床,酒具变得瘦长,此时为“酒财文化”;唐朝酒文化多姿多彩、辉煌灿烂,文人墨客觥筹交错问缔造了绝美的“酒章文化”,而唐人崇尚“美酒盛以贵器”故酒具多选取材质贵重的器皿,如金、银、玉、玛瑙等。宋朝的“品牌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宋人發明蒸馏法,白酒遂成为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当时酒业繁盛、酒肆遍布,各酒家均有自己的品牌以作区分和宣传。两宋时勾栏、酒肆内歌舞升平,各类瓷酒具应有尽有,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之前任何一个朝代。到了金元时期,北方草原民族性格潇洒奔放,习惯于在马背上生活,所用酒器有其鲜明的民族性,而元人首创烧酒“阿剌吉酒”用鸡冠壶、马上杯来痛饮想必十分酣畅淋漓。酒文化由明清继续发扬光大至现代,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亦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

  二、纹饰特点

  瓷罐内外施白釉、外壁以青花为饰,花纹繁密,由上至下分为六层:缠枝栀子花、卷草、缠枝莲花、缠枝牡丹、卷草、仰莲瓣纹,每层纹饰以弦纹间隔,其主要纹饰是缠枝牡丹纹,六朵怒放的牡丹极为醒目,其姿态从视角上来分,三朵为平视,另外三朵为俯视。

  白隋唐以来,牡丹就颇受世人喜爱,它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作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牡丹文化早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历代文人绘画中不乏以牡丹为主题。“元人冠冕”赵孟頫的弟子王渊所作《牡丹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笔下折枝牡丹雍容华贵,一枝花瓣起楼、金瑞吐出;一枝含苞欲放、花叶偃柳,设色典雅端丽,极有韵致。其绘画风格深深影响当时文人,而元朝景德镇制瓷工匠中多有汉族士子,他们将纸帛画、版画技术用于制瓷工艺,因此元青花纹饰中颇含文人气息。元朝蒙古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佛教倡导“远离尘垢、得法眼净”“无欲无求”。莲花为佛教圣花,传说佛祖悉达多太子出世后,立刻下地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而莲花是花中君子,在中国更有深邃的文化渊薮,它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想人格:“出淤泥而不染”。这与佛教的理念相一致,因此元青花瓷器上常绘制各种形态的莲花。

  这件青花罐肩部的缠枝莲与近底部的仰莲,夹着中部主纹缠枝牡丹,寓意莲生富贵、连连富贵。青花采用苏泥勃青料,呈色浓艳,画笔流畅,所绘牡丹、莲花饱满硕大、俯仰有致、风姿典雅。其布局繁密、层次丰富,釉色清亮光洁、滋润细腻。在青料凝聚处有乌黑浓重的结晶斑,且深入胎骨,此为使用进口钴料所致,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

  三、背后故事

  各种资料显示国内与此件元青花瓷罐造型、纹饰、尺寸相似的共有4件,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包头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口沿纹饰为海水纹)、山西博物院(口沿纹饰为海水纹),它们均为五层纹饰,独湘潭市博物馆藏元青花的肩部多了一层卷草纹为六层纹饰,经对比5件元青花瓷罐的尺寸发现,各项数据之间有零点几至一厘米的区别,不知是手工测量的误差还是这类瓷罐并非出自相同窑口相同窑工所导致。4件元青花中故宫和包头博物馆的为发掘出土、上海博物馆和山西博物院的为早年征集,它们来路清晰、流传有绪早已被世人熟知,唯湘潭馆藏的这件长期却知之寥寥,它的名声只是在文博界悄悄流传,未免不是一种遗憾,究其原因主要是湘潭市博物馆虽于1984年成立,但一直寄居于清代古建北五省会馆内办公,没有馆合没有展厅,文物只能锁于库房中,期间又无相关报道所致。2017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有争议的历史”及“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此件元青花罐虽称不上有难以言说的历史,但其背后也有着一段不得不说的故事。

  1988年,湘潭市博物馆原副馆长谭国才在配合县派出所外出办理盗墓案的过程中,偶然听到干警说起别家派出所破获的一起文物贩卖案件,据说收缴了不少坛坛罐罐和金银器,只是说不清楚具体办案的派出所是哪家,只知道在湘潭市区双马镇附近。谭国才听到后心里很急,只因当时人们对文物的意识很模糊,纵使对方是公安人员,他们对收缴物也有其固定的处理方式,恐怕不会主动移交文物机构。他回去向领导汇报,馆长马上作出决定,组织几队小组分开行动在双马镇采取地毯式走访,当谭国才小组到了马家河派出所时,刚进门文件柜上迎面一件青花罐映入眼帘:造型古朴端庄,纹饰繁密精美。他按下心中喜悦和所长及干警们说明来意,并向他们宣传了相关文物法规,提出收缴文物应移交国有文物机构。派出所干警极为配合,在请示上级后同意将文物移交博物馆,幸运的是这次案件的收缴物只剩这件瓷罐未处理,可惜的是涉案人因已服刑,无法进一步了解文物的来源。

  瓷罐入藏后经初步鉴定,暂定为明青花瓷罐,当时部分专家对此结果也有疑惑,但没有把握是元青花。1990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国内顶尖鉴定专家组在各省巡回鉴定定级,当得知鉴定组到达湖南时,湘潭市博物馆安排谭国才和肖迪民带上瓷罐来到湖南省博物馆寻求答案。当耿宝昌先生看到此罐时,他十分激动地详细询问它的来历,反复观看后对谭国才说:“小伙子,你立功了”。元青花瓷罐经当场多位专家仔细鉴定后,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有意思的是当时谭国才问耿老元青花瓷罐值多少钱,耿老伸出一个指头却不说明,谭国才试着说:“十万吗?”耿老摇了摇头,谭国才追问:“难道值100万?”耿老说:“再加个零吧”。谭国才和肖迪民来时轻松又期盼,回去时忐忑又心安,湘潭市博物馆从此有了镇馆之宝。

  后来这件元青花虽然因条件所限依然深锁库房,但仍有像南京博物院的张浦生先生、故宫博物院的王丽英老师等相关专家慕名而来,均为其风采深深折服。如今湘潭市博物馆盛装起航,这件寓意深深、满载酒香的国之瑰宝已不再沉寂,正向世人展现其深厚的底蕴和光彩夺目的艺术魅力。

以上是“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赏鉴”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稀世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中国元代的青花瓷传世稀少,带有人物图案的元青花梅瓶更是凤毛麟角。元青花四爱图梅瓶是中国湖北省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赏鉴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瓷罐,其造型为元代罐类中的饱满型,时代工艺特征鲜明,是元代青花罐类瓷器中的典型器。

景德镇元代青花梅瓶艺术美感之探析

本文试对元青花梅瓶造型、料色和纹饰进行分析与研究,深入诠释其制作工艺、艺术美感及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加深世人对元代青花梅瓶的认识。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