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粉彩仕女画的艺术特征

  仕女画是清代雍正粉彩瓷画中一个重要的题材。本文紧扣仕女画的时代气息以及雍正粉彩发展的现状,通过分析雍正粉彩仕女画多姿多彩的造型样式、服饰特点、发式特征等来揭示当时仕女画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

  一、清雍正粉彩瓷绘的概述

  粉彩作为陶瓷釉上装饰艺术种类之一,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西洋”珐琅彩及其制作工艺的影响并在改进传统的釉上陶瓷装饰彩料和画风而形成的,其突出特点是:瓷质莹洁、工艺精细、器型隽秀、典雅优美、品类繁多等。雍正时期粉彩瓷器画面之所以有粉润的感觉,这是由于粉彩多采用玻璃质的透明颜料和珐琅质的不透明颜料的缘故,加上粉彩颜料经过彩炉内750℃左右温度烧制后,颜色不仅能固定在釉面上而且像釉一样光泽莹亮,粉润柔和,富有立体感。雍正粉彩作为釉上彩瓷工艺品种之一,可见它的题材也是丰富多样的,其中仕女图可谓该时期粉彩瓷绘装饰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二、仕女画在雍正粉彩瓷绘中的形象特征

  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艺术须受经济、政治背景的影响,而艺术领域之间也会相互影响。下面从雍正粉彩仕女的服饰、神态、发式等方面来简述粉彩仕女画在陶瓷上的形象特征。

  1 、服饰上的随意性

  雍正时期陶瓷彩绘仕女形象的刻画往往在服饰上比较随意,只注重以服饰的飘逸性来突出角色的一尘不染、弱不经风,所以其服饰没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例如人物宽袍大袖,衣带飞扬,纤弱消瘦,几不胜衣,力图表现人物的仙姿绰约,从仕女衣服深色部位的轮廓线仔细看可以看出是用了黑料勾勒,分出块面和层次效果,并采取颜色不一的水料将其服饰各个部位进行填色,从而达到想要的效果,料性效果也更加突出了特定时代仕女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特征。

  2、神态上的柔弱性

  雍正时期陶瓷仕女图绘画者还在神态、动态方面加强仕女的柔弱效果,这可以从仕女的眉式上充分体现出来,瓷器上的仕女画多采用倒挂的八字眉以及如烟如雾的远山眉,以突出人物的落寞哀愁、愁眉紧锁、楚楚可怜。仕女面部一般用红料(如矾红)勾勒脸部轮廓及嘴部、鼻子、眼睛、颈部,眉式就用黑料勾勒,这样红与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眉式哀愁、柔弱的特征。

  3、发式上的多样性

  雍正时期的仕女发式多种多样,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受到汉族女子头式的影响,当时的仕女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美饰的审美型发展。雍正时期的一套清宫仕女画《十二仕女图》所画的女子们都是梳着明代的发髻,此时的女子发式当然也会受到清宫仕女画的影响。仔细观察不难看出每个器型上仕女的发式各有不同,如高髻、九鬟仙髻、螺髻等,主仆之间的发式也加以区别,不同身份的仕女她们各有自己特定的发式。由于蝉髻和堕马髻所具有的风流飘逸特征正符合了仕女画的所要求的气质,此类发型才在清代仕女画中流行,陶瓷绘画家也抓住此特征,将仕女的形象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十二仕女图》陶瓷瓶

《十二仕女图》陶瓷瓶

  三、粉彩仕女画的审美

  1、绘画之美

  1.1 构图

  中国绘画构图,须将形式与意境作为统一体来加以考虑,即构图,应使人感到画中有画,无画处亦有画意,这样才能说构图中包含着意境。所以,在作图形安排时,就应将构图与画意连起来筹措,这样就能考虑到画幅的整体配合。在雍正粉彩仕女画绘画中,画面不单只是仕女,还得有景的衬托,那么在构图上就要做到布置人与景要合情合理,要人情物都通达,在怎样的情况下应该有怎样的布局,主人有两个也行,但要合成一局,不合成一局不能统一。

  1.2 色彩

  粉彩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又名“软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以雍正时制作精,故又有“雍正粉彩”之称。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合的彩料渲染。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种色彩产生了“粉化”。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多少的玻璃白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以粉润柔和之感,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

  1.3 线条虚实之美

  雍正仕女画中的衬景的“虚”和仕女的“实”是辩证的统一,只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完成仕女画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这里的线条讲究“虚”和“实”,对线条的运用,历来都被画家们所重视,从清代粉彩仕女绘画来看,主体显然是突出仕女,因此陶瓷画家的重点在于细画仕女,从发式、五官到服饰等,作者都进行了精细的描绘,可谓“实”。然而有人无景却构不成画图的情境美,有失整体表现出来的效果,但人与景也不能同时拿来精细对待,各个都强调就等于无,因此,雍正粉彩仕女画面中对于图景都相应地进行了概括性描绘,其中还带有小写意的部分,可谓“虚”。这里的“虚”并不是都追求笔墨那淡淡的,若隐若现的效果,它也可以指前面所说的对描绘对象进行线条上的提炼和概括。由此,清代雍正粉彩仕女画线条频频散发着虚实之美。

  2、文化内涵之美

  雍正粉彩仕女画作为陶瓷绘画装饰之一,它反映了一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反映了社会女性问题的各个方面,这些都需结合当时仕女画的形象特征、形象审美来反映。清代仕女画不像明以前的仕女画侧重描绘女子华丽的外貌特征,而更多的是对画面中的女子进行才情的描绘,外貌平凡而不失雅观。当时,仕女画家们都怀着极大的兴趣来描绘各类才女,如鱼元机、冯小青等才女都会大量出现于仕女画面上。所以,此时的这种中国仕女画风格正是雍正粉彩仕女画形成的温床。同时,粉彩仕女画表现出来的这种“柔”与“愁”的特征,也正符合了当时男性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四、结语

  雍正粉彩仕女画是清代粉彩瓷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着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雍正时期有大量的形神兼备的粉彩仕女画,它们的线条表现细腻,彩料类型丰富多彩,色彩表现力强烈,明暗变化和谐,真实地表达出符合封建时代审美观的仕女形象;其次,吸收西法是雍正仕女画的一大突出特色。它对于粉彩瓷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而又丰富的遗产。

以上是“雍正粉彩仕女画的艺术特征”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陶瓷花鸟画的观念与创新

陶瓷花鸟画的创作,怎样去表达自己的寓意,使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涵在画中能很好的表现。画者必须对其有个主题观念,由于传统文化对画者的影响,“托物言志”也就成为创造者的思

明代陶瓷上的八宝纹饰演变

本文详细阐述了明代各个时期藏传佛教的八吉祥纹在陶瓷上的装饰风格与形式的演变过程,举出了大量的实例加以论证,并提出了八吉祥纹的演变是汉藏两地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

文学在景德镇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艺术种类不同,但在本质上二类艺术的艺术语言是可互通的,通过相互借鉴来塑造艺术形象,以此来感动欣赏者。

景德镇陶瓷雕塑的几点思考

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责怪陶瓷雕塑艺术家的不坚持,作为从事雕塑十余载的笔者,对个中辛酸深有体会,这辛酸处不仅仅是物资上的,还有精神层面的。

真正的陶瓷艺术家多多益善

即看似多如牛毛的陶瓷艺术家,但少得很的是真正的陶瓷艺术家,大部分不合格甚至是伪艺术家与小部分优秀的真正的艺术家之间这种不协调的比例关系让很多人对景德镇陶瓷的未来忧

宋代花鸟画对当代景德镇陶瓷花鸟画的影响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坚持宋人在花鸟创作中构图简洁、主题突出、描绘精密的特色,以花鸟的精神内涵为主导,吸取宋人绘画精髓,应物象形、营造意境、运用笔墨技巧与时代的精

陶瓷酒坛山水绘画意境创作

陶瓷酒坛山水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主要形式有豪放、柔和之分。豪放的人追求气氛、气势。力求给观众表现出一种强大的震撼力与冲击力;柔和者则追求韵味、清雅,情感含蓄流露于画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