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景德镇陶瓷艺术中的应用

  自陶画产生以来,那些活生生的陶画造型,与自然界的动物几乎相似,初是纯写实的,是先民实际生活的再现。正如人们不能否认原始文学的审美一样,同样不能否认这些写实性地陶画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随着历史的演变,先民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原始的写实图形再也满足不了人们的审美需求,有意识的“虚”与“实” 的形象开始产生,文学中的典故、神话、诗歌溶于画中。这也是文明发展轨迹中,影响后来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更何况比绘画艺术发展早的文学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因此众多文学艺术素材成了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的选材基地,使陶艺家们从文学的素材中获得十分有益的启示!如著名古典文学《红楼梦》、《三国演义》、《西厢记》等,其素材在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中就得到广泛应用。还有诗歌,无论是屈原的悲歌,还是李白的豪放,以及杜甫的落泊,他们的诗句在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们的笔下也得到很好的再现。神话也是如此,如《麻姑献寿》、《天女散花》、《西游记》、《洛神斌》等等,就连有些景德镇陶瓷的造型都与文学诗歌有关,如玉壶春瓶,就是由“玉壶先春”诗句而命名。因此,把文学艺术与景德镇陶瓷艺术称之为姊妹艺术是不过分的。

  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和文学艺术,尽管艺术种类不同,但在本质上二类艺术的艺术语言是可互通的,通过相互借鉴来塑造艺术形象,以此来感动欣赏者。清末民国初,一批出类拔萃的优秀民间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异军突起,珠山八友就是其中技艺超群的代表人物。这些文人墨客的出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现象,这种现象在景德镇陶瓷史上是鲜见的,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是相当普遍的“画派”现象。因此这一时期的瓷画艺术中国画味极浓,文化品位极深。刘雨岑的花鸟作品“百千寒雀下空庭 小集树梢语晚晴”就是很好地应用了南宋杰出诗人杨万里的著名诗句为点缀。程意亭的“疏枝耐存霜圃,晚节偏宜映月窗”景德镇陶瓷花鸟画也是如此,在空白处应用了宋代诗人方九功《菊花》里的一段诗句来点题,使作品融入了“诗情画意”。他的另一幅自己配诗的作品“踈枝耐存霜圃,晚节偏宜映月窗”,在构图上别具匠心;报喜鸟停栖枝杆红叶间形成“点”,以枝杆十字交叉形成“线”,菊叶设在其间形成“面”;再以菊花衬于其下形成烘托,此作品点、线、面俱到。作品工整细腻,构图考究,显示画家善于经营位置的艺术功力。画风质朴、清雅、细腻,画中诗句对仗工整、珠联璧合,他的文化底蕴神气活现地好像从书本融入画中,文学形象栩栩如生,耐人寻味,形成了动人的故事。让观画者既欣赏了花鸟绘画艺术,又欣赏了名诗绝句,展示了创作意图,不愧是名家之高招,大师之手笔。但要用景德镇陶瓷艺术手段,塑造一个文学题材的艺术形象,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大型画卷,其难度巨大。如特大型景德镇陶瓷瓷板画《清明上河图》,它浓缩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超长画卷。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廊、桥梁、树木、河流至臻至妙,惟妙惟肖。看完全画犹如读完了一部文学小说。

以上是“文学在景德镇陶瓷艺术中的应用”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颜色釉-璀璨的历史结晶

颜色釉是时代变迁下的结晶,是陶瓷史上璀璨的一页,它辉煌的历史,它绝妙的艺术特色,以及它精湛的技法,无不打动着我们。

青花瓷的构图与布局

青花瓷的构图与布局之所以有一定之“规”,首先是因为青花是单一色彩,呈青蓝色;青蓝色与瓷的白色组织在一起形成图案,必然出现蓝、白之间关系的处理,形成一定之规。

陶瓷艺术创作中的多元构成趋势研究

通过对我国陶瓷艺术发展的背景和构成陶瓷艺术多元化趋势的内容等相关内容的研究和分析,得出我国的陶瓷艺术创作的多元化构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的结论。

景德镇粉彩瓷的工艺和装饰性创新之我见

景德镇陶瓷粉彩艺术瓷创于清代康熙年晚期,由景德镇御窑厂画师手绘。早期的景德镇陶瓷粉彩艺术瓷的表现手法是在五彩瓷的局部纹饰上做小小的尝试性的制作。

景德镇青花瓷的历史使命感

“悠悠岁月,漫漫瓷路”。但愿景德镇青花瓷的辉煌不再只是代表过去,它将更激励我们这一代青年陶艺爱好者去探索,去追求更高的艺术高峰。

我国仿古瓷的定义及发展史

仿古瓷作为一种特殊的陶瓷文化,其历史由来已久。传统意义上的仿古瓷初萌芽于两宋时期,形成于元代,成熟于明代,繁荣于清前期,衰弱于清代末期。

景德镇民窑釉上陶瓷绘画与市井文化的关系

在宋元年间由于大量的戏剧小说和历史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再加上陶瓷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戏剧小说的故事情节为景德镇的民窑釉上陶瓷绘画提供了丰富的彩绘素材。

陶瓷粉彩艺术的创新

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粉彩艺术创作的繁荣与创新。当今陶瓷粉彩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充分展示了其特有的美学内涵。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