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青花特征介绍与鉴定

  清顺治朝历时十八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御窑厂不可能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景德镇瓷业一度萧条,产量很少。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当时景德镇官窑生产虽处于低潮期,但始终没有停止过,官窑器数量较少,精细度也明显不高,个别还比较粗糙。顺治窑主要烧造了青花、五彩、白釉、黄釉和茄皮紫釉等几个品种,这其中青花占主流。

  清初景德镇的瓷器生产亦如明代晚期推行的“官搭民烧”制度,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废除了明代官窑那种官办、官烧的制度,而采用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们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同时也无形中刺激了民窑青花的进一步发展。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和促进,因此,顺治青花民窑数量居多,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官搭民烧”的制度灵活实用,不仅为陶瓷生产闯出了新路子,同时也为后期康熙瓷器的繁荣与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顺治青花特征介绍与鉴定

  一、清顺治青花的造型

  顺治青花的造型,一般来说线条简单平直,比明晚期所做更加规整细腻,一改万历以来民窑制作草率的风气。器物形体多高大厚重,轻巧的器形不多见,风格上风格趋于简单,朴素典雅、端庄大方。顺治青花以生活用瓷为主,陈设瓷为辅,造型侧重实用性,新创的器形不多,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虽多具明代之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并在过去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变化。常见有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等,还有笔筒、筒瓶(象腿瓶)、蒜头瓶、橄榄瓶、洗口兽耳瓶、花觚、观音尊、直口罐、莲子罐、将军罐。以及一些出口欧洲的外销瓷,如各式大盘及盖罐等。

  这一时期青花造型突出的特点是,烧造了大量的寺庙中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佛前供器,全是民窑,形体都比较粗厚笨重,制作不是很精细。如:供盘、供碗、香炉、撇口瓶、净水瓶等。有的在器身上书写供奉者的姓名、身份及祈求吉祥如意的语句,同时还写有具体的烧造年代。盘类器物有双圈足(中有一槽)、玉璧足(圈足外高内低)和打磨成泥鳅背足的多种。用于出口的折腰平地盘较少见,多见内壁和底一体的弧形盘。还有一种顺治时期特有的似盘似碗的器物。敞口,口沿施酱釉,弧壁,高圈足,足墙上宽下窄,釉底,内用清华书写“玉堂佳器”四字双圈款。双圈很大,字很小。净水碗敞口,口沿施酱釉,颈部内收,鼓腹然后下收,平底略下凹,高圈足,釉底。罐类器物器型较大,厚胎,修胎较细,造型古朴,肩部丰满圆润,腹下直斜,底部比口部大,整体感觉稳重。底部无釉无圈足,垫瓷饼烧制,洁净不沾窑砂。炉罐瓶类底部以无釉为多见,炉类一般为饼底实足。将军罐一改明代将军罐矮胖的特点,器型高矮肥胖适中,多在40厘米左右,多平底且内凹,底无釉露胎。莲子罐多数无盖,尺寸不大,往往上面是画花蝶、花鸟和花卉纹。花觚一般呈直筒状,口足微外撇,底不施釉;筒瓶又称象腿瓶,是清初的典型器。香炉口外卷,圆鼓腹,胎体厚重,有圈足和平足实足两种。笔筒有直口和撇口,直口圆筒形多,一般是平底露胎,用手抚摸,底非常细腻。盘、碗的底足足墙高且深,碗壁厚,弧度不大,常有磕缺,足边旋削痕明显,呈螺旋状,崇祯时期的唇口小缸已经很少烧造。

清顺治青花花觚
清顺治青花花觚

  二、清顺治青花的胎釉

  顺治青花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制作工艺基本沿袭明末天启、崇祯的风格。顺治青花釉面多数是白中闪青,呈鸭蛋青色,釉层较厚,透明度较差。为了迎合西方人的需要,此时出口的瓷器釉色偏白、偏薄、透亮。为了降低成本,内销的日用粗瓷釉色乳浊肥厚。大部分器物,如大缸、大盘、净水碗、香炉等口沿普遍施一道酱釉。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修胎不太规整,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器物底部多不沾砂,一改万历以来民窑瓷器普遍沾砂的现象。自万历以来,景德镇瓷器出口量大增,为了节约瓷土原料、降低成本,民窑瓷器不管精粗,一律垫砂烧制,所以此时瓷器的圈足或多或少都沾砂。清顺治以来,由于战乱、海禁等原因,国际陶瓷市场消失,景德镇陶瓷供大于求,窑户只能竞争国内陶瓷市场,为了符合战乱时期国人对瓷器的心理需求,窑户生产瓷器不管精粗一律垫瓷饼烧制,生产出来的瓷器也都厚重耐用。平底器中部内凹,可见旋纹。盘的底足较平,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盘底往往有窑裂,底边带窑红即火石红。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呈“泥鳅背”,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青花的特点。

清顺治青花花觚残器标本
清顺治青花花觚残器标本

  三、清顺治青花的青料

  顺治青花使用的青料有质量较好的浙料和质量较差的江西土青。青花有多种发色,很好的一种呈翠青色,纯净而略含紫色,这是以浙料为对象而提炼的青料,主要用于画出口瓷器;其次的一种呈淡青色,深沉釉底,含蓄而有韵味,是以浙料和江西土青为对象精炼的按比例调制的青料,主要用于画内销高档摆设瓷和庙宇供奉瓷;再次的一种呈灰青色,由于是青料中的下脚料,含杂质较多,青花中普遍带黑褐色斑点,纹饰晕散而不清晰,主要用于画粗瓷。

  四、清顺治青花的款识

  顺治官窑写年款的很少,主要是青花碗和茄皮紫釉盘。《饮流斋说瓷》中记载:“顺治仅一度开窑烧瓷,故顺治瓷品极少,有之,则做楷书也”。青花见有四字和六字青花楷书款,即“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顺治五年(1648年)、十年(1653)、十一年(1654)、十二年(1655)、十四年(1657)、十五年(1658)、十六年(1659)、十七年(1660)等纪年款。朝代款中有的画双圈,也有不画双圈。画双圈的一般圈都很大。字体书写有的具有明代弘治遗风,柔中有刚,字体清晰,书写排列不是太规整,大多歪斜,间距不一。

  民窑青花既有楷书也有篆书款,主要写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丙戌年(1646年)”、“庚子年制(1660年)”、“大清丁亥年制(1647年)”、“顺治丁酉年(1657年)”等,另外还见“大青丁亥年制”。堂名款如“三堂佳器”、“玉堂珍器”、“百花斋”、“梓桑轩制”、“西畴书院”、“继善堂”等,其中“玉堂佳器”款的多。另有定烧人物的名款,如“鲁西王瑛制”等。此时民窑款中常见写着“大明”、“大青”,有的甚至写着“大明弘光年制”的顺治时期瓷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多种:其一,工匠不习惯新的年号;其二,清政府还顾不上对景德镇瓷业细节的管理;其三,部分工匠有着强烈的反满意识。此时仿明朝款识有“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等,均为楷书。

  顺治官窑瓷器传世数量有限,青花器款识仅有几种;一为官窑款,在青花双栏圈内署‘大清顺治年制’六字楷书体,和‘顺治年制’四字楷书款。字体不太工整,笔划有歪斜现象,大多为碗类署此款,均书写于器底,字体排列不规整,有的字头顶挤到了双栏圈的内圈线。款识的单个字的笔划紧凑,但字的间距较大。有的将‘顺’字的‘页’下的两‘撇’‘捺’写成两个点状,无论署六字还是四字官款,其‘顺治’两字的字体相同。‘大’字出头较高。有的款识字体都向左下方顺撇。另一种糸堂款,字体多为隶书,常见的有‘芝兰堂制’。还有‘玉堂佳器’等。另有写干支纪年款的,多为私人定烧器……官窑款识的青花笔调深沉清晰,民窑款识的青花色调则有灰黑和迷混不清现象。凡书“顺治年制”和“大清顺治年制”四字和六字青花楷书款的,并加双圈的,双栏圈均较大,。虽然顺治年款书写不算工整,但运笔有力,笔调柔中带刚。

  五、顺治青花纹饰特征

  顺诒朝纹饰除了继承明代的刻,划,印等技法之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图案装饰风格,当时为典型的纹饰:

  一)芭蕉麒麟:衬以山石丛草及火焰,火焰纹画成细枝叉状,十分独特;麒麟画得很有特点,都画成后脚呈座卧式,头则画成左侧斜视形,呈回望的姿态。另外一个特点是,口沿由两条青花边线环绕,青花边线环绕各种辅助纹饰,衬托麒麟芭蕉主题图案,整个景致有广角视觉感,画面饱满,有立体广角效果。

  二)人物纹:顺治青花人物较常见的有八仙人物,天女散花,罗汊竹林僧人等。人物神态生动,身姿飘逸,很有动感,天女驾驭云上,身边飘散折技花及叶片,有的叶片用单线勾勒外廓,内不填色,所以叶片形如棉花状。

  三)树叶洞石:树叶洞石的画法有一孔和多孔,为顺治朝独有,洞石多画成麟寻崎岖状,与老树盘根相似,洞石洞缺很大,洞石边缘石肉较少,造型多为上大下小,有头重脚轻不稳的感觉,洞石脚边多绘兰草,菊花,秋叶相伴。还有树叶旁伴题词句,如梧桐一叶生,天下新春再,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等,字体分为行,草,隶等书体,词句排列比较紧凑。

  五、顺冶纹饰鉴定要点

  顺治青花盘典型图案有两种;一种为八仙人物,画法与碗基本相同。不同之处,紧贴盘的口沿边饰两条紧密的青花环线,环线一圈饰满环景,八仙人物居于环景之中。独具广角互衬的立体环景效果,此为顺治盘别具一格的纹饰特征。另外一种纹饰为芭蕉麒麟,其图纹佈局,与八仙人一样,也为广角环景式构图。其中芭蕉茂盛,麒麟呈侧首回望,后腿座卧的特殊姿式。纹饰用青花,以皴擦点染多种笔法绘成。另有尺寸较小的盘,纹饰以洞石秋叶,词句诗文相配,很有特点。

  一)绘画技法为双勾填色,外廓勾勒线条辗转流畅,除孓继承传统绘画技法之外,青花的绘画技巧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运笔时开始运用勾,染,皴,擦等多种技法。从此改变丁明未粗犷单一的笔法,其中山石的绘画多采用斧劈皴的技法,从而增加了山石阴阳背向的立体效果。

  二)秋叶词句是顺冶青花器上特殊纹饰,即在一片秋叶中配以词句,这种纹饰有几种,一种在叶片内用青花涂满地,于叶旁配词句,另一种在叶脉内留白的空地内题词句的,还有秋叶伴洞石的图案,都很有特点

  三)洞石伴花也是顺朝独有的纹饰,洞石画成一孔或多孔,洞口或洞缺都很大,洞石的石肉较少,有的洞石画成老树盘根状,洞石造型多为上大下小,有头重脚轻失重感,洞石根部多有兰草秋菊相伴。

  四)云朵绘成多个蝌蚪组合成十字形,双勾线内青花平涂地,呈片状。,民窑器中的龙都画得高大,体态肥厚,用青花皴点勾勒手法绘画龙姿和云朵,龙身一般都画得翻腾转侧,很有动感,有一身三现的特征定义,

  五)盘类器物口沿边饰两道细细的青花环线,环线内画一周环景纹饰做陪衬,主题图案有芭蕉麒麟,麒麟多画为后腿半卧式,头为侧面回望状,八仙人物姿态飘逸,构图饱满,主题突出。口沿都施酱色釉。

  纹饰鉴定要点概括如下;“云似散乱斑片,龙身一式三现,广角环圆图案,麒麟半卧侧面,奇石多孔洞穿,秋叶词句相伴”。

  六、底足的鉴定要点

  顺冶青花器的圈足与明未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足墙由矮浅逐渐趋于高深,明末时出现的里矮外高式斜削宽圈足顺冶时仍沿用,其底不施釉,细砂胎十分光润。此外还有直圈足,斜削平足,均坚硬细润。器足大多规整,但足底仍然可见跳刀和刮削旋痕。民窑粗器的底足则斜削草率,足端多有粘砂现象,民窑细路瓷则修足较为圆润精细,足尖呈滚圆的泥鳅背的形状。这个时期盘类器底下凹现象基本消失。

  顺治时期青花器底大致有五种:一种为平底,底心微内凹,不施釉,底为细白砂底,底心有釉斑,这种底多见于瓶罐类大器中。二为斜削平足;足壁较宽,底足不施釉,为细砂底,足端里矮外高,呈坡状,由内向外斜削底,可见明显螺旋纹。这类底为民窑碗类的底。三为官窑碗的底,足墙较高,内足墙与内底衔接处呈弧形,足脊圆润,呈泥鳅背状。四为民窑盘类底,底足距较宽,足墙外壁较矮,向内倾斜,内足墙高于外足壁,挖足较外壁略深,底足多有沾砂现象,这类底多署:“玉堂佳器”款。

以上是“清顺治青花特征介绍与鉴定”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上一篇:暂无下一篇:暂无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清顺治青花特征介绍与鉴定

顺治青花的造型,一般来说线条简单平直,比明晚期所做更加规整细腻,一改万历以来民窑制作草率的风气。

下一篇文章 下一篇:暂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