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制陶机械是怎样的?

  原始社会制陶初期,人们是用普通的湿泥涂抹在用藤编织的器物上或捏搓成泥条盘筑成型,将器型内外拍打光洁平整。人们操作时必须围着坯件转动,这样器型不易规整。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质量,人们便用圆木板做成转盘,坐在固定位置上转动木盘就可以操作,这比围着坯转可谓一大进步。

原始制瓷

  这种木转盘曾在浙江河姆渡出土。它没有中轴和固定圆心,旋转时容易移位而影响成型。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期,人们在转盘底面中心安上轴,将轴插入地下或石孔中,使它旋转自如。这就是陶轮的雏形。但是,由于轮盘与底座接触面大,轮轴与圆孔粗糙,磨擦力较大而影响转速,考古学上称这种陶轮为“慢轮”。到龙山文化期,陶轮得到进一步改进,减少了轮盘与底座的接触面,轮轴与圆孔也更光滑。轮盘在外力下利用惯性能加速旋转,这就是“快轮’的发明,在长期的生产发展中又演变为现在的辘轳车,并一直发展到用马达带动的转车。陶轮的出现,是人类早期使用简单机械的一个证明。

以上是“早期的制陶机械是怎样的?”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追溯灿烂的景德镇陶瓷文化

景德镇陶瓷文化从五代到清代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这在世界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陶瓷的杰出代表。

颜色釉陶瓷的发展之路

陶瓷中古老,亦是能打动人的是颜色釉陶瓷。由于窑变的不确定性,每件颜色釉瓷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绝品。

陶瓷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及实现途径研究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传承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标志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和素质教育资源

龙泉窑瓷器特点(附四大鉴定方法)

  我国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坐落着一个地质环境优渥、瓷石资源丰富的城市——龙泉市。在这里,孕育出了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龙泉窑。  起龙泉窑,它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

瓷器上菊花纹的寓意

菊花盛开在九月,“九”与“久”是同音字,因此,菊花是长长久久和生命的象征,寓意长久和长寿。松树和菊花搭配绘制,有松菊延年的美意。蝙蝠与菊花组合寓意福寿。

广彩瓷器的前世今生

传承与弘扬广彩瓷器的烧制技艺和这一民族文化。而当今的广彩,也不断地从国内外的其他艺术领域中汲取养分,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发展。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