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彩瓷器所反映的文人画元素

  本文以文人画精神的视角审视浅绛彩瓷器, 分析浅绛彩瓷所体现的文人画元素。

浅绛彩瓷器

  一、浅绛彩瓷的概念及特征

  浅绛彩瓷是清代晚期( 道光到咸丰年间)景德镇出现的一种陶瓷绘画的特殊品种, 属于釉上彩绘。是瓷艺界借用“ 浅绛” 这一中国画术语来命名的一种区别于传统粉彩等工艺的一种新的釉上彩。浅绛彩瓷是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烧成瓷的白色瓷板或瓷瓶上进行勾勒绘画后,再用浅淡的赭石、水绿、草绿、淡蓝等颜色, 入低温窑, 经过6 5 0 ~ 7 0 0 ℃ 的低温烧制成的釉上彩瓷器。其绘画风格淡雅, 以浅绛( 淡赭色) 为主要色调。这种釉上彩绘画创造之初, 被一些文人画师用来创作类似纸本、绢本的浅绛山水文人画, 所以被称之为“ 浅绛彩” 。一直发展到后来, 在清同治、光绪朝浅绛彩瓷色料变得日益丰富, 被画师用以创作花鸟、人物瓷画。不再单独以这种釉上彩绘制“ 浅绛山水” 。但因颜料、工艺依旧, 仍称之为浅绛彩瓷。浅绛彩瓷刚兴起的时候属于民窑瓷器的产品, 与官窑不同, 很少在上层社会与宫廷中流传。其创作者是民间的文人画师、工匠甚至是中国画领域的职业画家。

  陶瓷绘画从初出现直到清代不是以完全意义上的单独绘画形式呈现, 而是以装饰器型的辅助状态呈现的。所以说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瓷绘是作为装饰而非绘画。陶瓷绘画在清末浅绛彩瓷出现之前一直是一种工艺, 被称作“ 匠派艺术” ,瓷绘只是以纹样的形式来装饰陶瓷器皿, 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缠枝纹、云纹、寿字纹、如意纹等纹样, 或开光装饰手法绘以版画性质的装饰图案如龙纹、山水纹等, 无论是青花、粉彩、五彩或斗彩。如《匋雅》中记载画瓷器的工匠被“ 画纸绢者( 文人画家) 所不屑也” 。而自从清末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咸丰到同治朝御窑厂面临危机、管理松懈, 很多画师流落到民间, 正值此时海派绘画在艺术品市场正值高峰, 新安画派绘画也受到景德镇所临近的徽州的徽商大力支持, 景德镇瓷器画师与各中国画派的画家得到了交流的机会, 在那个文化碰撞的时代, 文人瓷画: 浅绛彩瓷诞生了。

  二、浅绛彩瓷艺术与“ 匠派艺术”的区别

  浅绛彩瓷区别于工匠所作的装饰性的陶瓷工艺品, 而是以中国文人画赋予到陶瓷这种载体的艺术表现, 它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 作者不再是无名的匠人, 而是与中国画一样有着名家的社会地位及个人明显的风格, 如浅绛彩瓷画家程门、王少维、金品卿等。② 每件作品的创作过程由创作者从构思到起稿到绘制到落款独立完成, 而非像工匠一样根据不同的工序分工制作。③ 不再墨守成规, 而是有着明显的个人风格及画面的创新。向焯在《景德镇陶业纪事》中表述浅绛彩: 当时人们称这种在瓷器上绘画的新鲜事物为“ 新派艺术” 。相对而言青花与粉彩则是“ 旧派艺术” 或“ 匠派艺术” , 并认为只有“ 新派” 艺人才能算是“ 美术家” 。正如刘新园先生所说: “ 毫无夸张的说, 晚清浅绛彩瓷艺人是景德镇现代彩瓷风格的开创者” 。

  三、浅绛彩瓷料性所表现出的文人画笔墨元素

  浅绛彩瓷与粉彩、古彩相比颜色质感半透不透, 在古彩与粉彩之间。因其在黑料系钴土矿中加入了大量的铅粉配置而成, 简化了绘制工艺, 不用像粉彩黑料在绘制后需要覆盖“ 雪白” ( 一种透明的铝质颜料) 。也不用像粉彩一样先以玻璃白( 一种不透明的白色颜料) 进行打底然后在玻璃白上进行洗染填色, 由于浅绛彩瓷黑料中加入大量的铅粉从而使得浅绛彩瓷的黑色本身就变得浅淡, 恰好符合了文人画中“ 逸品” 的用墨特征, 如同倪云林的画一样清淡、透明, 而且浅绛彩瓷在设色上敷彩的色层也很薄, 这样就使得画面色彩变得很透明, 色调清新淡雅。从而体现出文人画精神中由“ 淡” 而展现出的一种“ 淡泊” 、“ 宁静” 、“ 致远” 的文人心态。不论是纸绢文人画还是浅绛彩瓷画都将淡、逸、清、幽、雅的艺术特征表现在画面上, 从而使主题个性结合客观物象并结合自我情感, 将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融为一体, 体现出文人画精神, 展现文人的内心心境, 从而给人以怡情、畅神之美感。

  浅绛彩与青花瓷相比, 浅绛彩瓷具有色彩多样与工艺便捷的两个优势。青花在绘制过程中, 在烧制前与烧制后, 色料的呈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状态。需要极高的经验与大量的实践后才能逐步掌握料性。而且制作、烧造成本较高, 烧成率也较低, 并且颜色单一。但浅绛彩瓷则绘制工艺简便, 可以直接在瓷胎上进行艺术创作, 烧成前后变化不大, 适宜各地的文人画师来景德镇进行创作。而且成本较低, 烧成率较高, 色彩比起青花瓷多样, 完全可以达到纸本、绢本上的文人画效果。

  浅绛彩瓷画家利用黑料来代替纸绢绘画的墨, 以浓淡不同的黑料在瓷面上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用墨层次变化, 用来展现或清新宁静的旷野或浑厚苍茫的山川, 敷以淡赭色为主的色调, 以单纯的色彩来概括描绘变化万千的自然。其文人画“ 写意” 的精髓被浅绛彩瓷画家很好地利用到了作品中。

  四、浅绛彩瓷所展现的文人画精神

  晚清民国时期出现的浅绛彩瓷是陶瓷绘画史上的一个创举。它不同于以往景德镇传统的绘瓷工艺, 浅绛彩瓷集文人画艺术所主张的“ 诗、书、画、印” 于一身, 没有传统青花、粉彩、古彩的“ 匠气” , 充分体现了文人画的精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浓郁的文化气息, 体现出了晚清民国时期瓷绘艺人的文化素养。彰显着中国传统文人画精神, 浅绛彩瓷作品首次融合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中的诗、书、画、印等因素, 在瓷器上表现, 影响了后世的新粉彩及当代文人瓷画。使瓷画与传统中国画结合, 创造出瓷画的全新面貌。有着浓郁的书画气息和高雅的文人品格。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 中国文人画是以诗词设定画面的意境, 确定一种画面所要描绘的主题或一种文人的哲思、情怀、情感。其以诗文入画: 表现在其题诗和题款; 以书法入画: 表现在其绘画中书法的用笔; 以哲理入画: 表现在其文人画讲究阴阳开合、知黑守白、画面虚实的营造与天人合一。这一切正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抒情性、哲学性。文人画的地域及文人画家的活动范围多聚集于江南地区, 浅绛彩瓷绘画师同样也来自于江南地带。晚清民国画坛的整体文人画风气带给了浅绛彩瓷艺人巨大的影响, 使他们不断向纸本、绢本文人画家学习, 借鉴和渗入到他们的浅绛彩瓷创作中。浅绛彩瓷所表现出的不同以往的瓷绘特征在中国陶瓷史与中国绘画史上的确是一种创举, 浅绛彩瓷艺术极大地提高了陶瓷绘画艺术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方向及文化品位, 开创了陶瓷器皿装饰到陶瓷绘画艺术的成功转型。并对陶瓷绘画艺术领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浅绛彩瓷首次将陶瓷绘画创作成如同纸本绢本上的文人画般的效果。

  五、结语

  浅绛彩瓷艺术是文人画精神在陶瓷材质上的直接显现,浅绛彩瓷艺术家具备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所有特征, 使得瓷画艺术从之前普普通通的装饰工艺转化为文人瓷画。使陶瓷绘画从此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提高了陶瓷艺术的文化内涵,浅绛彩瓷艺术家们的精湛作品使得瓷画艺术能与纸绢中国画艺术相媲美。从而在瓷上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文人画。浅绛彩瓷是文人画艺术在瓷器上很好的体现。

  参考文献:

  [ 1 ] 程霞明。 文心后素— — 文人画艺术研究。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 0 0 7 . 1 2

  [ 2 ] 子午源。 瓷器上的文人画。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 0 0 6 . 4

  [ 3 ] 刘昌兵。 浅绛彩瓷的艺术风格。 南京: 南京艺术学院。 2 0 0 3 . 4

  [ 4 ] 周玉明。 浅论文人画审美趣味对清末民初浅绛彩瓷的影响。 湖北: 华中师范大学。 2 0 0 8

  [ 5 ] 陈琦。 浅绛彩瓷杂说。 南京: 江苏文艺出版社, 2 0 1 1 . 1

以上是“浅绛彩瓷器所反映的文人画元素”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形式美法则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

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本文重点阐述形式美法则在现代陶艺造型中的运用。

青花传统工艺与现代陶瓷绘画艺术

我国青花发展历史悠久,在元代直至当代的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面貌,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青花传统工艺,形成了多姿多彩、独具魅力的青花瓷文化,成为中国传统

釉中彩陶瓷和气韵生动

一件优秀的釉中彩陶瓷,其完美的晕散效果、俊雅、持重、朴实而又富丽堂皇的多种风格可以说是“气韵生动”的具体再现。“气韵生动”乃中国绘画艺术评价一幅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

走兽在国画和陶瓷中的表现区别

国画是陶瓷画的“老祖宗”,亦可说是同根同源,它们看似一样却又不一样。相同的是从画画技法到题材分类都是一样的,而不同的是陶瓷与国画材质的不同,表现出的形态也不一样。

瓷器上的红色-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是将元代发明的釉里红与青花装饰技法进行完美的结合。青花釉里红的出现,改变了青花瓷色调单一的状况,釉里红也是人们在瓷器上看到早期的红色。

景德镇的里弄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里弄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丰富的内涵。景德镇里弄历经千年的沧桑,更是千年瓷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象征。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