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釉上山水的禅意

  佛家说悟禅有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涉世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一切都是新鲜的,对一切事物都以童真的眼光来看待,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第二个阶段,人经历了许多物是人非,对于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惑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易在现实中迷失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发现后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中国文人一生步履匆匆却翻不过那重山,他们的生命线一端系在“魏阙”,一端系在“江湖”。身在魏阙的,目光越过碧瓦飞甍,落在青山绿水之间,朦胧中山水似在含情相邀;身在江湖的,频频回眸帝王宫阙,投注在天子身上,眼波哀而不怨。就这样,儒、佛、道三家共同教化下的中国文人被佛、道催促着走进山水,却又被儒家长绳一抖,限定了步伐。

《洛神赋图》
《洛神赋图》

  我虽说知道其几大阶段概意,但是并没有说是真正地悟到了其中奥秘。画山水,并不是只是画出眼中的山水景色,而是在表达内心的情感。

  山水画,是一种表现山川之妙并能为人类寻求某种精神寄托的画种。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已有了山水画,但实物未见流传。而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早的山水画,当是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的背景山水。前面我们在人物画一节中已谈到,顾恺之的这两幅画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体的,山水只是人物背景的衬托。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其在魏晋南北朝时已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画料,到唐代已完全成熟。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代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山水画,除少数画家外,大多以摹古为能事,突出笔情墨趣,如明代早期的画坛就以崇尚南宋画院的院体、浙派为主。他们多强调主观的审美感受,融各家之长,手法灵活多变,构图不再遵循从揖让的传统格式,自由安排,强调生活情趣。清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人化体系内部在艺术思想、创作态度、艺术风格上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也与当时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相随。

  我今天主要想说说文人山水,在我常画的作品之中大部分与文人山水相关,我喜欢写意山水,而不是就仅仅看着眼前死板的刻画。一幅画就像一首诗,一个灵魂,是独一无二的。以主观意想为创作源泉,以自由的心灵创作,必将使一些物质精神化,一切世俗观念理想化,从而获致一种与非现实世界可以比拟的,画之外的审美境界。文人画在很早就出现了,其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文人画的“以形写神”,“气韵生动”等的理论被唐代张彦远肯定并加以宣扬以后,经五代到北宋而得到进一步的发挥,此后文人名流辈出,对宋代及后世文人画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凡诗,书,画,皆以尚意为高,强调主观心意的重要性,使绘画艺术从重在表现客观而转向主观心灵。“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你一定认识这位著名的唐朝诗人,他的诗里有深远的禅意,苏轼曾评价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就是被誉为“诗佛”的王维,也是文人山水的始祖。但在他之前的人,很少会这样画,唐朝的富丽堂皇,画的都是青山绿水,而他墨色晕染的山水画,一切都是静悄悄的,这种隐逸的品味和诗境,到了两宋忽然被文人热烈追捧起来,他的画成了文人山水画直白规范的表达方式。

  文人画有水墨画与写意画两种,通常来说,很多人会把这两种画种归为一类,觉得写意画与水墨画并无不同。当然,单就技法和表现形式而言,约定俗成也无妨。但是,如果从理论角度去推敲,两者应有严格的区别。水墨画专指技法和表现形式而言,即用粗犷、豪放、简练而概括的笔墨表现对象的绘画。而写意画除了与表示水墨画含义相同的内涵外,还表示一种绘画观念。其实写意画是与工笔画相对而言的一种画法。它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墨,画出对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写意”一词意为披露心意,援用到绘画上,指写“心中意气”,也就是指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水墨画虽然强调“写”,但也不能排除技巧的精湛,水墨画的制作,在技法上主要表现为鲜明的符号性和绘制时严格的程序性。就技法而言,皴、擦、点、染无不带有符号性。

  我喜欢将文人山水运用在陶瓷上。瓷瓶、瓷板甚至茶具上有诗有画,在生活中,闲暇时间,停下来,随时可以欣赏,这是多么惬意啊。通常,我是用釉上粉彩或者新彩的形式作画的。我个人比较中意青绿山水色调,再加入水墨效果,远处云雾缭绕,山水一线,以灰绿色做主色调。青山绿水,几处深山人家,一叶孤舟泛于水上,让我沉醉。还记得罗梭看破红尘硝烟,不堪尘世的重荷,执意来到瓦尔登湖畔,过着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在墨香古卷中看细雨闲花,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来洗涤心灵的尘埃。古今中外,文人面对山水总是柔情刻骨。山水文人一定超然物外,山水文人一定洁身自好,山水文人绝不从流,因为他们心中对山水有着一种信念。看山雨后,霁色一新,便觉青山倍秀,玩月江中,波光千顷,顿令明月增辉。

以上是“浅谈釉上山水的禅意”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浅析艺术状态中的陶瓷绘画

陶瓷绘画艺术是艺术家抒发情感的一种状态。陶瓷绘画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它是在陶瓷载体上绘画,绘画完成后还需要经过一定程序的加工,才能显示其成功与否。

浅谈釉上花鸟瓷画

在瓷器上画画已成为我的日常生活。认为陶瓷是一门神奇而又独特的艺术, 是泥与火的交融, 是工艺与画作的交融。

谈谈釉下彩瓷的发展

李婕妤 中国是世界上早发明陶器的国家之一,陶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前的原始社会,瓷器的发明也有近四千年的历史。远在商周时代, 勤劳的人们就创造出了釉陶和原始的瓷

明代石嵉《流民图》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流民图》,为纸本,纵38.5厘米,横634厘米,1953年收购。图中描绘了明末流民背井离乡的情景:一群乡民,身背包袱,手提竹篮,一路扶老携幼。有的手持长笛、

赵坤陶艺火炼成精

本文是立于女性阐释视角,读解赵坤陶艺。将自己与土泥交互渗透,带着心诚和虔敬,是赵坤陶艺创作的别具特色。故此,她创造出许多不无稚拙、象与非象的动物性灵,趋得素心不涉

雅道瓷器:陶瓷绘画应抓住三个要点

陶瓷绘画创作是个极为繁杂的过程,是艺术家们文化修养、技艺造诣等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尤其有三个重要因素,这几个因素发挥得好往往是作品成功的关键所在。

论现代陶瓷设计的装饰美

吴桂兰 摘要:现代陶瓷设计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本文通过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运用, 现代陶瓷装饰材料在运用时营造出的装饰美感, 来论述现代陶瓷设计的装饰美。关键词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