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花鸟画“梅、兰、竹、菊”基础技法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题材多样,分工较细。花鸟画的审美传统有“借物比兴”、“缘物寄情”的观念。历代画家借“梅兰竹菊”类的植物表现和象征着中国文人“君子”的品格。梅花以其耐寒的气质,被赞颂如君子的“铮铮铁骨”。兰花以隐逸馨香传世,传统以“香草美人”比喻君子不与俗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竹子以其圆直中空,挺拔长青的性格,被看做“君子”清心亮洁,出尘有德的代表。菊花在百花凋谢的秋天,依然傲霜开放。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喻视着君子回归自然,归隐田园的傲然思想。

  一、画梅法:梅为落叶乔木。梅花盛开时节,梅叶尚未发芽,因此画梅只画花和枝干。梅花的颜色有白色、淡色、曙红、浅绿等,显得庒丽、清雅、纯净、古朴。画梅顺序:画梅先画干,再著花。画干以中锋或侧锋出笔,先画粗干,再发细枝。画枝干时需要留空隙,以备画花。、画花:梅花有正、侧、偃、仰、背等朝向,有盛开、初放、含蕊、花蕾、开残的,并有单瓣、复瓣两种花式,一般画花以单瓣为多。梅花为五瓣,开残四瓣、三瓣、二瓣不等。先用淡墨画花瓣,后用浓墨点花心、花萼、花托。画花宜稀疏,少不寒碜,多不杂乱,姿态生动,映带有情。画枝干:梅树有干、梗、枝三部分。干是指老干、粗干部分。画老干时可用双勾偏锋着笔,墨色以淡、枯、渴为宜,并画出飞白的笔墨情趣,再用淡墨皴染,后用浓墨点苔,以浓破淡,枯湿相间,并求梅树苍劲老辣的质感和遒劲的精神。梅树的梗,一般是指较粗的枝条,出笔时要挺拔有力,墨色可浓一点,或浓淡相间。梅树的枝,一般指娇嫩的枝条,在作画时须注意梅枝的生长规律和交叉关系,如“女”字、“Y”形、“丁”字形的交叉等等。总之画梅的干、梗、枝,要画出遒劲、苍老、古拙的意趣,宁简勿繁,宁粗勿细,宁硬勿软,宁老勿嫩,宁刚勿柔。

  二、画兰法:兰花素有“天香”、“王者香”美名。兰花有草兰、蕙兰、闽兰三大类。传统写意画兰一般以草兰、蕙兰为主。作画顺序;先画叶,后画花,点心,再以淡墨添茎加苞。画叶:用较浓的墨画兰叶,要疏密相间,画出绰约风姿,第一笔为起手笔,第二笔交凤眼,第三笔破凤眼,第四、第五笔添短叶或间折叶。叶有长短、疏密、粗细、浓淡、干湿之分,画叶切记编篱、打结、井字形、平行线等。画花:画花用点厾法,花有正、侧、偃、仰,有含苞待放的、全放的。含苞的花瓣只需一点、二点便可。兰心一般三点即可,用浓墨点就,如画龙点睛。画丛兰:撇叶宜纵横交错,疏密有致,繁而不乱,舒展自由。折叶当以劲折取势,但不宜过多;墨色要浓淡自然,以浓墨为主,疏密合拍,相映成趣;丛兰应分组画成,可分两组或三组,要有主有宾,互相照应。前人有“喜气写兰,怒气写竹”之说,言下之意务求画兰笔笔潇洒括雅,笔势飞舞生动有姿,花蕊舒吐如喜形于色之感,谓之“喜气写兰”。

  三、画竹法:大自然中的竹子,竹叶劲利中现柔和,竹竿妩媚中具刚直,在风、雨、晴、雾、露、雪的气候条件下,以及荣、枯、新、老、嫩的自然变化中,显示出竹子的种种意态。借竹子标举自己的孤傲、高洁的品性和节气,独抒个性,卓然为后人效法。画竹顺序:画竹先画竿,再发细枝,后生叶。运笔要悬臂中锋,用淡墨画竿和枝,用浓墨画叶和节。画竿:以淡墨着笔,画竿留节,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一竿接一竿,每竿有顿挫,行笔平直,两边如界,每节竹竿笔意贯穿。对每枝竹竿的墨色处理,应有浓、淡、干、湿的变化,以自然为度。还要画出正、斜、横、卧、粗、细不等的竹枝,在枝杈画就后,接着添叶。画叶:画竹叶难度大,因为竹叶的变化多端,层次繁复,要画得密而不乱,疏而不简,叶叶须着枝,笔笔有法度。画竹叶以“个”字、“介”字、“分”字、“燕尾”、“落雁”、“飞燕”等形式来表现。然后将浓淡、大小的叶子,参差相间,前后交叉,疏疏密密,表现出“离离竹影”之妙境。

国画竹子玄关装饰瓷板画

  四、画菊法:菊花为多年草木花卉,品种甚多。菊花秋季开花,历代诗人画家常借它来抒发自己高洁、孤傲和抗争的思想感情。菊花的外形结构,正面花形圆,侧面花形为半圆或椭圆形。有全放的、初放的含蕊的形态。菊花的色彩丰富,花瓣有单瓣、复瓣两种。山间的野菊、金钱菊等,大多为单瓣。画菊顺序:先画花,后发叶,再生枝,再加苔,后补景,画点缀物。也有先画花后再发枝干、添叶,后补景。画花:菊花的外形大而复杂,作画时,花瓣用浓、淡墨勾勒,先用较浓的墨色画中心部分的花瓣,然后用较淡的墨色画周围的花瓣,从内到外,自浓渐淡,逐步向外展开,要画出花头外形的层次变化。画菊要注意透视关系和体块感,用笔要轻快自如,一气呵成,才能表现出花头的韵味,花瓣画完后点心,根据花形的变化,随意为之。画叶:调出浓淡墨色,用侧锋画出长短、阔窄以及向上、下垂、折叶、卷叶的变化,正叶为浓,反叶为淡,近者为实,远着为虚,前叶为深,后叶为浅,使之变化多姿,不宜雷同。画枝梗:画完花和叶后,添枝加梗。枝梗的穿插和交叉,必须根据花和叶的定向画出,枝梗趋势和位置的安排,是与花、叶紧密联系的,注意用笔的变化。枝梗上端劲而柔,枝梗下端老而劲,旁枝宜嫩,偃而不垂,仰而不直,画出带露傲霜之姿。

以上是“中国传统花鸟画“梅、兰、竹、菊”基础技法”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现代工业化生产体系中的景德镇陶瓷文化

在景德镇陶瓷生产领域建立了近、现代工业化生产体系,以及由工业化生产倡导的陶瓷艺术设计及其文化教育在景德镇也逐渐发展起来,这与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发生了矛盾。

景德镇珠山八友的瓷绘艺术

“珠山八友”似乎成了一定时期瓷器的代名词。虽然学术界对八个人的定位还有一些异议,但我觉得这并不是很重要。就像我们对待“杨州八怪”的态度是一样的。

陶瓷装饰艺术

陶瓷装饰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型与装饰相结合的载体,通过巧妙的绘画设计,新颖的装饰手法来产生完美的艺术形象,从中给人以诗情画意般的情趣。

陶瓷山水画的写意与意境

在中国画界或者说在陶瓷三大画种行当里,人们一般称人物画为传神,翎毛(花鸟)画为写实,山水画为写意。因为各自表现的对象不同,人物画重神态,花鸟画重情趣,山水画重意境

青花分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青花分水这一高深技艺的同时,如何将现代陶瓷材质与之相结合从而创作出更加新颖并符合当下人们审美要求和历史潮流,这是我们新一代陶瓷艺术工作者所需要思考和展望的未来

龙凤纹在陶瓷装饰中的体现

龙凤纹不仅在传统陶瓷装饰中被广泛地应用,还在现代的陶瓷装饰中受到重视。龙凤纹不仅仅是用在陶瓷装饰中,它本身还代表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寓意着吉祥安康、民族和谐的思想。

新粉彩的工艺性及艺术性

新粉彩开创了近现代粉彩发展史上的一座艺术高峰。本文重点就新粉彩的工艺性及艺术性的具体表现展开探究,并由此概况出其审美文化和思想本质。

文房用具与瓷器笔筒

笔筒数康熙朝制作数量多,亦具气派。雍正至清末,笔筒的装饰技法层出不穷,但造型与制式则不离康熙模式,尤以玉璧底为常见。然而,气度上大相径庭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