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窑青花瓷的发展历史

  在我国明代的陶瓷当中,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中除了青瓷、白瓷、青白瓷和彩绘瓷之外,产量大、使用广的陶瓷用品。青花瓷装饰是一种瓷器上的绘画,这是将中国的传统国画表现在瓷器上,虽然绘画的笔法因为在坯体上不如在宣纸上流畅,也因此装饰表现上略微粗糙,但是明代各个时期的青花瓷装饰风格都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联系,所以在题材选择方面与传统的国画相比内容就更为丰富。

明代民窑青花瓷
明代民窑青花瓷

  明代时期是中国封建专制的社会体制逐渐进入衰败的时期。使得封建传统思想受到冲击,那时的文学艺术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在明中期到明末期青花瓷的艺术风格也有了明显的人文风格倾向的转型。明代民窑青花因此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喜爱,也因商业的流通,文人思想便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主要在青花装饰上的表现特点,便是用笔犹如书法中的行书,意达而笔到,将这种大写意中的中国画的技法运用到青花的装饰中来,具有雅俗共赏、格调奔放、典雅敦厚的艺术特点。“民窑绘画意境之美犹如无声之诗,极其自然灵妙。其山水人物画往往简练几笔就绘出远山近水以及人物的动态,清新淡远,耐人寻味。”

  在明代陶瓷业的发展中,主要分为官窑也称为御窑与民窑两种。而这其中明代瓷器的烧造和对外销售当中,民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当时朝廷因为规定禁止一部分的彩瓷在民间使用,因此民窑中的青花瓷成为了民间的主要产品。一些远销海外市场的陶瓷也主要以民窑青花瓷器为主。青花瓷作为一种将绘画装饰与日用品相结合的日用工艺品,紧密地将商品交换中的经济价值与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明代时期的官窑青花瓷与民窑青花瓷两者中,民窑青花的传承性很强,因为民窑青花的表现能力比官窑青花的表现更加淳朴自然。这些特点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更加肯定了民窑青花瓷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因此,青花瓷装饰的创作者不仅要考虑创作出的产品符合世俗想法的要求,还要考虑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审美口味。

  在明代时期,郑和七次出海下西洋,也为我国的对外贸易开拓了一个很大的海外市场,也因此商业贸易方面与民间各个手工业方面比前代都有了较为显著的发展。尤其是在明代万历年间之后,在当时有一大批的走出思想枷锁的美学理论和美学范畴潮流涌现出来,这些美学理论和美学范畴,都有着艺术革新和自由独创的精神。这是一种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艺术思想的崛起。因为这种文学思想精神对于人存在这个本体的意义给予了肯定,也是对个人的价值和个人需求欲望的肯定,于是在民窑青花瓷器绘画装饰的表现方面,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些主要以民俗风土为主题,以情爱自由为题材,以及追求人间富贵为内容的装饰绘画开始较多的出现。艺术创作者们在原本单纯简单的花鸟作品中,有的便会加上能够反映这种写意精神的诗词与之相配。

  明代的瓷器无论是造型,绘画装饰以及工艺技术都超越了前代的规模。元代的总体艺术风格偏于厚重和繁复,到明代时期便转为轻巧与简练,明代的青花瓷品种更丰富,装饰风格有的清新雅淡,有的淋漓豪放,有的质朴简练。在谢赫《古画品录》“六法”中,首要提及的便是“气韵生动”,其次就是“骨法用笔”,这种强调笔法韵律的审美便在文人画客中流传至今。虽然民窑艺人没有系统的研究过“六法”,但在青花瓷器装饰上的运笔和形式以及气韵的掌握上都体现了他们不俗的才华。

  明代的民窑青花瓷器在不同的时期也有着不同的装饰风格与表现特点。我们一般将明代的青花瓷艺术分为三个时期,即明代早期、中期和晚期。

  1、在明代早期,即从明洪武、永乐、宣德到明正统、景泰、天顺时期,这是民窑青花瓷发展的孕育时期,从装饰方面上来看构图也较为单调,基本以单线描绘为主。这是一种简淡的风格,但它并非孤立的现象,而是在善于观察,通过识别抽象或具象的东西,将其概括出来,这是一种简约质朴的绘画风格。虽然没有明中期青花分水技法那样丰富的层次关系,但从美学层面上看,明早期民窑青花的装饰则也是极具特点的。一是装饰极为大气,无论是构图还是画法基本上是一挥而就的,画面概括。二是画法虽然单一,但也正是如此便造成了画法技术的高超水准,在画面中有的笔法加一笔则多余,减一笔则缺少神韵。其三,绘画的画笔造成了整体画面的气势非常连贯。

  2、从明中期开始,即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民窑青花得到快速的发展,一方面是装饰的题材比之前丰富,二是绘制技法有了不断的创新,三是创造出与青花色泽极为和谐的胎质釉面,把青花瓷所特有的陶瓷艺术特征从单纯的绘画中完全分解出来。在这个时期内,尤其具有魅力的要数明成化时期的青花瓷了。成化朝时期青花瓷器的精品所具有的优雅韵味是历代青花瓷无法企及的。中期的青花装饰风格较之前明早期的青花装饰有了明显的变化,从画面的勾线来看,明中期的勾线渐渐变得圆润含蓄,没有了之前的粗犷和充满张扬的气概。但明中期的民窑青花瓷中却有着一种特有的雅拙的味道,笔法中虽然不甚流畅,却能给人一种如品好茶般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深沉的东西。郑玄《<周礼>注》“雅、正也。古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而“雅”便是一个传统的审美准则。而“拙”,在画家看来,生拙、古拙意味着不逞才、不使气。他贵在敛约,在明成化期间我们可以看到“雅”对民窑青花瓷的影响。而民窑中的拙又影响到了青花瓷的装饰中,因为拙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的造型风格。外加明成化期间,青花瓷的釉层表面乳浊的感觉更甚,透过那如脂般的釉面观赏青花瓷便有一种神秘的味道。

  明代晚期的民窑青花瓷,即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几朝,从这一时期装饰题材上来看,几乎每一类题材都有其极为精彩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便是中国明代民窑青花瓷发展为全面的时期,题材从反映民间市井生活,农人劳作的情景到文人墨客,神仙题材都有,非常丰富。在嘉靖至万历年间,随着对外贸易的需要,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作为出口多的产品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陶瓷之都,而外贸的发展则使民窑青花瓷也吸收了许多西洋的文化,创作的作品中既有生活中的鲜活,又有中国传统画的水墨韵味,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产生出更为动人的艺术形象。

  民窑青花瓷的来之于民,用之于民,扎根于广大群众之中,保持其淳朴活泼,不事雕琢的民间艺术特色。文人思想的高雅情趣和深远的意境深刻地影响了民窑青花瓷艺术的发展。民窑青花瓷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给我们创造了一个丰富充实的物质世界,而且以其清晰的格调、淳朴的风格,为我们营造了永恒的精神世界。

以上是“明代民窑青花瓷的发展历史”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中国文化在陶瓷设计中的传承

陶瓷把中华华夏文明长卷的点滴融入进去,生动的展现给我们。本文就陶瓷为切入点来展现中国文化在陶瓷上的传承和发展。

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城市建设初探

城市建筑的设计和风格深深烙下了千年陶瓷文化的印迹。城市建设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相依附、共生共存。

瓷画:让瓷器焕彩新生

中国书画艺术与陶瓷艺术,有着极为紧密的历史文脉关联。图案纹样中,涵盖动植物、人物故事、历史文学等题材,同时将诗、书、画统一表现于瓷器之上

瓷器上的纹饰是如何弄上去的?

纹饰是指陶瓷表面的纹样,它可以是用划、刻、贴、印、绘画等方法来完成。纹饰有简有繁,随陶瓷工艺进步以及人们的信仰、喜好、时尚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变迁。

成熟瓷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原始瓷器的烧制在战国晚期秦国兼并战争中逐渐衰落,直到东汉晚期成熟瓷器出现,秦至汉经历了制陶业空前发展的时期。

景德镇陶瓷的发展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新平”即景德镇,在千年窑火中铸就了“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提起景德镇,就不得不提起瓷都。很早就享有“瓷都”美誉的景德镇有

追溯灿烂的景德镇陶瓷文化

景德镇陶瓷文化从五代到清代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这在世界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陶瓷的杰出代表。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