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瓷器的胎釉造型特征(98%的人不知道)

  顺治时期制造是明、清两个制瓷高峰期转换的枢纽阶段,这一时期所形成的一些风格特征,直接作用于康、雍、乾三代,尤其对康熙的影响最大,这是在鉴定中所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存在,一旦割裂了这种联系的存在,就容易使康、雍、乾三代的鉴定彼此孤立,形不成一个立体的时代观。但是,顺治时期瓷制作的时代特征已经形成,与前后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时代特征都保持着相对距离的独立状态。

  在瓷器的制作中,瓷土是关键,清晚期的制瓷业之所以不能恢复中期的辉煌,主要原因在于瓷土的质量严重下降,导致了胎质不能像清中期那样致密,也就不能出现清中期那样特有的线条表现。学习瓷器的鉴定,最好要在瓷土的判别上下功夫,有经验的鉴定人员,都能透过釉面看到瓷土的质量,进而判断出瓷器的真伪与早晚。比如同样造型的玉壶春,乾隆与道光的细微差别也就在于此。顺治青花比较接近于明晚期的作品,主要表现在胎体的厚重方面,瓷土的淘洗并不十分纯净,常常带有明显的杂质出现,瓷胎的颜色较白,虽然比明晚期的瓷土纯净了许多,但是仍与后来康熙、雍正与乾隆的瓷土质量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瓷土的不纯净,直接导致了顺治时期器形的粗大厚重,同时也导致了釉面的不明快。这一点完全可以通过顺治瓷片的断面有所观察。

顺治瓷器的胎釉造型

  由于顺治时期瓷土的纯净度高于明代,明代盘、碗等圆器所常有的塌底、口沿变形等制作瑕疵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底足的着地面积缩小,进而为康熙时期设计制成泥鳅背底足与二层台底足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顺治器形中的琢器如瓶、罐、花觚,造型都与明晚期的相同器形接近,具有相近的工艺特征,比如在这些琢器的腹部多有接口痕迹,无论是探摸整器的内壁,还是观察残器的瓷片,都能发现这一点的存在。

  顺治瓷器的施釉工艺仍带有明晚期的草率,表现为釉面不均匀,没有明代的釉层厚实,有稀薄感,同时,釉面肥润、光滑的感觉也与明代有-定的距离。釉面有大而稀疏的棕眼,常见的釉面颜色是白中闪青,多在器口部施酱黄色护胎釉,俗称“酱口”,酱口在明晚期与康熙的早期都有这种做法,只是颜色不同,可以据此作为断代的依据。顺治的底足比较有特点,即使不施釉的细砂底,表面也非常光润、平整,有明显的跳刀刀痕遗留,露胎处常带有颜色不同的火石红色。

顺治瓷器的胎釉造型特征

  这时期常见器形有:各种图案的筒式瓶、橄榄瓶、观音尊、花觚、将军罐、云龙洗口兽身瓶、香炉、碗、盘等。其中瓶、尊、罐、炉、大盘等造型的时代特征不明显,与明代相接近,总体风格表现为古朴、厚重而敦实,大砂底无釉。这-时期的盘子直径大,盘壁有深有浅。

顺治瓷器的胎釉造型特征

  在顺治瓷器鉴定的操作中,要注意下面几点:

  1、胎体厚重,颜色较白,伴有一定的杂质,但明显好于明代。

  2、器物多为酱口、大砂底,露火石红。足部有时釉中粘带窑砂。

  3、见于民间交易、流通的基本上是民窑,官窑的数量极少,尤其是带年号款的官窑。所以要注意无款官窑与民窑混杂后的区别。

  4、“玉堂佳器”、“玉堂珍品”是顺治时期比较常见的堂号名,分别落款在青花人物盘与青花花卉盘上。

以上是“顺治瓷器的胎釉造型特征(98%的人不知道)”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清代粉彩瓷器

粉彩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千年的窑火传烧不灭,现代粉彩也在不断创新,向前发展,相信陶瓷美术界,现代粉彩瓷群芳争艳的场景将会愈演愈烈、美不胜收。​

嘉庆朝粉彩瓷赏析

嘉庆早期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瓷器基本一致,若不看底款有的器物很难区分,说明当时制瓷工艺还是有较高的水平。

顺治青花瓷器特征(附鉴定要诀)

顺治青花升值很快,仿品不断出现在古董市场上,以后越仿越多,越仿越精。为了辨别真伪,下面来说说顺治青花瓷器特征以及鉴定要诀。

清代嘉庆青花瓷器特征

嘉庆早期青花瓷器大多仍延续乾隆朝的风格,造型、尺寸、纹饰与乾隆青花基本一致,到嘉庆后期,画工精致,出神入化的作品不是很多,青花瓷器质量开始显露出下降的迹象。

清代民窑青花喜字罐瓷器

喜字罐有双喜喜字罐和单喜字罐,主要流行于清代中晚期,官窑以烧造颜色釉色喜字瓷器为主,民窑以烧造青花喜字罐为主。

清代长颈瓶瓷器

长颈瓶瓷器自古有之,不同朝代器形差距比较大,但是到了清代长颈瓶是历朝历代中器形最唯美的,细长颈,丰腰,如女子般亭亭玉立,成为重要的陈设器。

清代道光青花瓷器特征

综观嘉庆、道光青花瓷器,无论是造型、装饰风格和款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尽管整体艺术水平是呈下降趋势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