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石嵉《流民图》

  流民一词,早在战国时就已出现,《管子》有“禁迁徙,止流民,圉(yú)分异”的记载。此后关于流民就史不绝书。《史记·万石传》:“关东流民,二百万口。”《汉书·食货志》:“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富积。”唐人李贤解释流民为“流离以就食者”,《明史·食货志》说“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清人王夫子则言“不务农桑,无有定业而为流民”。简言之,流民即因逃荒、避兵等而离乡外出的农民。

  《汉书·鲍宣传》载,汉代豫州牧鲍宣认为流民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7种:“凡民有七亡:阴阳不和,水旱为灾,一亡也;县官重责,更赋租税,二亡也;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强大姓蚕食亡厌,四亡也;苛吏徭役,失农桑时,五亡也;部落鼓鸣,男女遮(zhì),六亡也;盗贼劫略,取民财物,七亡也。”总之流民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脆弱,主要靠天吃饭,其生活、生产与自然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水、旱、蝗等使人们居无定所,人民无法安居生存,只得外出逃荒求生。更重要的是社会原因,如兵荒战乱、土地兼并、赋税徭役、等等。

  《流民图》各代都有,画家借以对统治者提出警示与讽谏。《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后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以图为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神宗果然免去王安石宰相职位。《明史·原杰传》也载:明正统、成化年间,“荆襄流民数十万,朝廷以为忧。祭酒周洪谟尝著《流民图说》,谓当增置府县,听附籍为编氓,可实襄、邓户口,俾数百万无患。都御史李宾以闻。帝善之”。


明代石嵉《流民图》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流民图》,为纸本,纵38.5厘米,横634厘米,1953年收购。图中描绘了明末流民背井离乡的情景:一群乡民,身背包袱,手提竹篮,一路扶老携幼。有的手持长笛、琵琶、圆鼓沿途卖艺;有的玩蛇耍狗、杂耍献技;有的途中打架斗殴,相互不让;还有一人手持神像,众人紧紧相随;也有几人席地而坐,置铜钱算命;还有妇人手端饭碗喂养儿女。图中男女老幼共72人,形象生动,神态各异。款识为“万历戊子孟秋吉,嘉禾雁山石嵉写”,钤“石嵉之印”“金门画士”“嘉禾雁山之印”。

  此长卷真实地描绘了流民的生存状况及求生百态。囿于时代的局限,将天灾归诸天意,即上天的安排。《国语·周语下》即有“古者,天灾降戾”,认为自然灾害是上天的惩罚,所以求神拜佛,祈求上苍消灾弭祸。行乞是流民求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苏轼《东坡集·奏议集》中记载,他曾在狼山西头君市等村亲眼看到有逃荒者40余人,正在乞食。卖艺也是流民谋生的手段之一,以此为生,需有一技之长,徐珂《清稗类钞》载宣统辛亥(1911年)徐新六(徐珂之子)留学欧洲时,尝至巴黎,“见有行乞之我国男女……中有持槌打鼓者,有飞刀使舞者”。

  从款识看此长卷绘于万历十六年孟秋,即1588年。明代,尤其是明中期以后,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嘉靖以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土地兼并已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农民赋税极为沉重。中原各省自万历十年后,年年有灾民游离,哀鸿遍野。

  《明史》记载:

  (万历)“十四年……久旱”。

  (万历十四年)“夏,赈直隶、河南、陕西及广西浔、柳、平乐,广东琼山等十二县饥”。

  (万历十四年)“秋,七月癸卯,赈江西灾,己未,发币遣使赈河南、山东、直隶、陕西、辽东、淮、凤灾”。

  “万历十五年七月,江北蝗”。

  “万历十五年……河屡决于此(指河南)”。

  (万历十五年)“夏四月,京师旱,大疫”。

  (万历十五年)“秋七月,江北蝗,江南大水,山西、陕西、山东旱,河决开封”。

  万历十五年“河北大饥”。

  (万历)“十六年春三月壬辰……山西、陕西、河南及南畿、浙江并大饥疫” 。

  万历十六年“夏四月,赈江北、大名、开封诸府饥”。

  万历十六年“夏四月乙巳,南畿、浙江大旱”。

  地方志对万历年间的饥荒记载也很多,如:

  万历十二年,米脂大旱。

  万历十四年,延安府大旱。

  万历十五年,清涧县大饥。

  (浙江天文山)万历十五年,七月中旬大风雨,拔木伤禾,民以树皮草根充食。万历十六年,饥复大疫,民食草根木实,死者无算。

  (砀山县)万历十六年春,大饥,夏疫。

  (万历十六年)宁波大饥,瘟疫继作,道殍相望。

  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迫使灾民四处流亡,就食京师者也不在少数。

  石嵉,生卒年不详,从《流民图》印鉴看,他号或字雁山,嘉禾人。嘉禾,为湖南郴州所属嘉禾县,清人李远度重修《南岳志》卷十引《湘衡稽古》云:“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因名嘉禾。”金门画士,指明画者为明代宫廷画家的身份。明代宫廷画本身落款十分简单,不易分辨画家的身份,仅能依靠留存下来的个别作品的署款才能确认其供职宫廷的身份。根据穆益勤《明代院体浙派史料》《明代宫廷与浙派绘画选集》的研究,明代宫廷画家的署款,有写明供职工作的场所,如“直文华殿”等;或写明身份,如锦衣百户等;或钤有“金门画士”等印记,均属明宫廷画家,所以此图当为宫廷画家所描绘。 责编 潇然
以上是“明代石嵉《流民图》”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日用瓷艺术化的问题

日用瓷和陈设瓷二者的关系紧密相连。日用瓷拓展了人们日常生活对陶瓷产品的需求。陈设瓷却以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出现,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增添了美的氛围。

陶瓷高温色釉人物装饰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艺术的追求与创新也在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前进着。高温色釉的出现带给陶瓷装饰艺术史上又一新的进步。

什么是艺术风格?

艺术的风格是指什么?是指自已独创的,独有的,与他人不同的,有自已特色的艺术表达形式。例如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各有不同的特色,只要一开唱,听众就知道是什么剧,

雍正粉彩仕女画的艺术特征

仕女画是清代雍正粉彩瓷画中一个重要的题材。本文紧扣仕女画的时代气息以及雍正粉彩发展的现状,通过分析雍正粉彩仕女画多姿多彩的造型样式、服饰特点、发式特征等来揭示当时

浅谈釉下青花瓷的魅力

在下面文字中,我将会详细介绍釉下青花瓷的涵义,并描述本人对发展釉下青花瓷市场前景的观察,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启示。

釉里红、颜色釉之概述

引言:“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意指 景德镇陶瓷 业始于汉代,东晋以后渐有名气 。唐代景德镇著名的“陶窑”和“霍窑”生产的瓷器就已经名闻天下,《景德镇陶录》记载其釉色之

景德镇的里弄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里弄是中国陶瓷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丰富的内涵。景德镇里弄历经千年的沧桑,更是千年瓷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象征。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