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青花过墙龙纹大盘真伪辨

  “龙”是中华民族远古流传下来的一种图腾标志。在历代人们的社会意识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古人认为龙是高祥瑞,龙是殷人卜问的对象之一,是殷人崇拜的百神之一。《说文》:龙“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能兴云雨,利万物。注雨以济苍生。”《礼·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本草纲目》:龙“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龙的图案在先秦以前,形象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似虎似马,常作行走状。发展至隋唐时,嘴角和腿部特长,尾部似蛇。宋代下颚开始上翘。元代时,出现飘拂状的毛发,腿部有“露筋露骨”的纹饰。明代时,筋骨演变为在腿上全部拉线,头上毛发上冲,龙须外卷或内卷,并出现风车状五爪。在图案构成上,除传统的行龙、云龙外,还有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形象。清代龙头毛发横生,出现锯齿形腮,尾部有秋叶形装饰等。明初规定龙纹只允许皇帝用,其他人使用的任何器物上不许刻龙纹,只能用蟠龙纹。明中后期,朝政腐败,万历、嘉庆以后君臣百姓均用之。在清代民间只能用四爪龙纹。

  清代雍正青花过墙龙纹饰是那个时期的新创。那时期的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造型俊秀优美,瓷土选料精细。研粉、澄浆、制坯等工艺要求极严,烧造火候适度,瓷化程度好。因而胎体洁白细腻、坚致,成型规整,胎体轻薄,迎光透视胎体莹润无瑕,有的略显青色(明代显红润)。大器胎体也能匀称一致,不显厚重,小件器物轻巧玲珑。雍正时期修胎讲究,几乎不见旋削接口痕迹。削足规整,器足典型的是呈“泥鳅背”状的足底。无釉的砂底也较细腻光滑。釉质莹润,施釉均匀,表面光洁莹润。有的釉面有细小的桔皮纹,有的积釉较厚,呈云雾状,称唾沫釉。瓷釉色白中泛青,釉层肥厚,釉面光亮。青花色泽青翠鲜艳,略有晕散。呈色比较稳定。

清代雍正青花过墙龙纹大盘

  过墙龙大盘真伪辨别

  清代雍正青花过墙龙纹大盘(图1),直径29厘米,高6.5厘米,足径17厘米。盘心绘一条利爪抓火球的巨龙,体态饱满,龙角弯曲细长,龙须及发描绘细腻,背鳍排列整齐,鳞片填色均匀,龙身蜿蜒盘外,卷云纹勾边填色留白,外用淡青色渲染。器内外纹饰浑然一体,独具匠心,表现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感。

  盘底圈足为滚圆的泥鳅背(图2),盘底中心无釉,砂底非常细腻光滑。青花发色青翠鲜艳,色深沉,深入胎骨,釉面莹润。此种装饰技法在雍正极为流行,以后各朝也有,但与前期已不可比,线条随便,青花晕散,大都找不到头尾之感,龙爪细而无力,火焰纹程式化倾向明显。

清代雍正青花过墙龙纹大盘

  新仿青花过墙龙纹大盘(图3)和新仿青花釉里红过墙龙纹大盘(图5),是现代仿品,纹饰以真品为摹本,粗略看与真品无大差别,细看器物不如真品那么精神。上手细看发现不如真品圆润,是釉料稀薄所致。青花发色不明快,色料浮在表面,釉面有贼光,没有深入胎骨的感觉。图5釉里红发色不正,纹饰描绘不流畅,层次不清,运笔板滞无力,画面无形无神,青花料色或轻或重。此外这两件瓷器胎质疏松,手感轻飘。图4和图6为新仿过墙龙纹大盘底足部分,底足修胎不规整,棱角粗糙,能感到旋痕生硬的感觉。足底为粗砂底,不光滑。胎釉结合也疏松,釉面稀薄,混浊。而且图3盘子右上方有意打破再粘合好,给人感觉是使用当中不慎打破,人们就会放松警惕,容易上当。

  看假容易,辨真难。面对形、工、色模仿逼真的仿品更是使人眼花缭乱,这就需要有一定的鉴赏水平,才能识破其造假伎俩,还其本来面目。笔者认为在看瓷器时,因不同时代胎质、釉面、青花色料、纹饰有不同的特点,一定要多看,多记,多动手,多比较,要善于运用手感来鉴别古陶瓷,用手仔细抚摸一件器物胎坯厚薄、轻重,胎釉的光涩,用手指叩弹,听瓷器发出的声音。相互对照,长期钻研,刻苦探索,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发现异同,找出不同时代陶瓷的特点及造型、胎釉、纹饰上的差异,才能提高自身的鉴定水平,掌握辨伪的真功夫。

以上是“清代雍正青花过墙龙纹大盘真伪辨”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雍正官窑青花瓷

雍正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已经基本脱离了晚明​清初民窑的影响。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是程式化、图案化的花卉纹和少数具有“院画”风格的花鸟画纹样。

清代雍正青花过墙龙纹大盘真伪辨

清代雍正青花过墙龙纹饰是那个时期的新创。那时期的瓷器以精细著称于世。造型俊秀优美,瓷土选料精细。烧造火候适度,瓷化程度好。

雍正青花釉里红

雍正时青花和釉里红两种彩料都呈色稳定,都可以用工笔写生的技法作画,细腻逼真。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